成果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平台

肖文:科技进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介绍

发布时间:2017-09-21 浏览次数:967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头,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之以往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但是这种放缓趋势并不是预示着经济衰退,而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痛苦”阶段,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在逐渐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譬如经济增长效率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就意味着唯有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增长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同时,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不能单纯地依靠国外技术引进之后“二次创新”,而是要真正依靠自主创新。现阶段,我国已经密集出台了大量措施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为重要的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从投资驱动、贸易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科技创新步伐、提升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模式,建设我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重要成果,入选了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本书围绕“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中心,沿着“科技进步——集约要素投入——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从“微观企业层面”、“中观行业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三个层面出发,探索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的机理,重点探索科技进步对于农业集约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以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等四个维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基础以及模式选择。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研究了科技进步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得到以下主要观点:第一,通过研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机理、中观机理以及宏观机理,认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体现在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异质性、产业集聚以及政府宏观政策支持。尤其是,创新异质性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实质性影响”,创新异质性的忽视将会大大制约学界对技术进步微观机制的认识。第二,通过科技进步综合指标测算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评价,认为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效率较低,而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处于初级阶段。第三,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基础建设需要完善以下五方面:加快金融制度的创新、完善信用的法律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及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四,从“科技进步与需求结构”、“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以及“科技进步与要素结构”层面提出了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三大模式选择,最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协调“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自主选择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

基于上述研究,本书分别从总体层面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层面提出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整体层面而言,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当实施“533”的综合改革对策,即科技进步突破发展方式转变的“五大瓶颈”、“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思路和推进“三个关联性平台组合”建设。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应紧紧围绕以下五条:第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打破资源壁垒,摒弃传统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二,经济发展应当“量质齐升”,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上升,更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第三,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向结构性优化,加速“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推进,实现发展结构优化;第四,深化推进简政放权,将经济发展方向归还于市场,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实现社会公平有序竞争;第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成果应当是全民共享,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普惠发展”。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以生产效率提升为核心,研究视角独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目前学界的研究视角多是基于结构转型,对于科技进步如何提升生产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来度量。本书以“生产效率”为核心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着重说明科技进步通过集约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达到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由此梳理出研究的基本思路“科技进步——集约要素投入——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政策建议从保障基础到模式选择,观点新颖,基于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同效果,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实施基础保障”到“主动选择模式”,充分体现经济发展当中“市场主导”以及“政府引导”的双重结合。最后,采用“点、线、面”三结合的研究方法,“点”即深入挖掘若干行业或者地区,通过对某个地区或者某个行业进行扎点获取数据资料,深刻分析科技进步对于这些区域产业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线”即将这些区域或行业的经验连成一线,进行对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不同行业产业升级过程中科技进步影响的不同作用。“面”即分析典型地区或者典型行业的先进经验是否可以推广至全国范围,据此得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以及政策建议。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免鉴定结题)的重要成果,入选了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的理论价值在于从“生产效率”视角论述了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核心动力培育的重要意义,且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创新异质性,从微观视角论证企业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从省级层面测算科技进步综合指标及评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丰富了现有对于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测算评价体系。这些理论观点刊发于《管理世界》、《光明日报》、《世界经济》等国内权威及重要期刊,其中多篇文章先后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权威杂志转载,获得省部级奖项2项。现实价值在于设计了“533”的综合改革对策,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基础上,提出了科技进步突破发展方式转变的“五大瓶颈”、“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思路和推进“三个关联性平台组合”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层面和产业层面搭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体系,这些政策建议获得了省部级领导的重要批示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采纳。(作者肖文系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ZD&003)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