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会

行读三晋文化,对话千年非遗,树立文化自信 ——记“文科+X”中心赴大同云冈石窟、山西博物院研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4日   |   来源:浙江大学“文科+X”中心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   |   发布人:陈璐馨

大同云冈石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大同云冈石窟时的指示精神,学习云冈石窟研究院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数字化技术、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先进举措,也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与科研实践的深度融合,202178日,浙江大学“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下简称“文科+X”中心)组织部分博士生赴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研究院开展研学活动。

上午,“文科+X”中心师生游览参观了云冈石窟景区,并依次进入第一窟至第二十窟,瞻仰造像,观览雕塑、壁画,了解石窟开凿与保护历史、艺术风格与特色等。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已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云冈石窟不仅开创了我国全石化佛窟之先河,在继承秦汉传统雕塑艺术的同时,汲取北方各少数民族和外来佛教艺术的有益成份,中外合壁,超越世俗;而且,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这一东渐过程,中外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气势宏伟、内容多彩、饱经风霜的云冈石窟用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铸凿成了“云冈模式”,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下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文科+X”中心师生来到云冈石窟研究院,参观了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彩塑壁画保护研究室、数字化研究中心、遗产监测中心、可移动文物修复室等,学习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档案记录、展示利用、考古利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由于云冈石窟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历史上有过多次无人看守的时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洞窟前壁坍塌、雕刻风化严重,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甚微,石窟已处于悬石累累、裂隙纵横的危险境地。自此之后,数代云冈人砥砺奋进,为实现云冈石窟长久保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云冈石窟在文物数字化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特别是洞窟等比例3D打印复制技术等数字化应用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曾在美国纽约,中国北京、青岛、上海、浙江等地展出,贯彻落实了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指示精神。

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相信全体云冈人、全体中国人定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谱写云冈事业新篇章,让云冈事业在新时代追赶超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积极贡献力量。710日上午,“文科+X”中心组织博士生赴山西博物院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三晋历史文化、观览文物特色,感受山西文化之美。中国文博界俗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之说。走进山西博物馆,同学们看到了中国从新石器开始到历代各朝的能人巧匠们创造的纹路精美、质地多样、风格迥异的珍贵文物。从商周原始青瓷,到明清景德镇的繁荣;从普通的民间用品,到华贵的“官窑”器皿,无一不展现着时代风貌和人文色彩。


恰逢建党百年之际,山西博物院“初心映三晋 百年铸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正好在710日开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特别的文化贺礼。“文科+X”中心师生依序游览了四个展区,观览了300余件与山西有关的革命文物,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三晋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和100年来山西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


心得体会


2020级博士生李阳

云冈石窟历史悠久绵长,作为世界闻名的人文景观,云冈石窟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我很深的感触。首先,云冈石窟本身的佛教景观结合了多方文明,在佛教外来文化中,既做到了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同时也结合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将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广大,此谓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自信;其次,云冈石窟在文物的保护方面力求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充分体现了云冈人对文物保护的崇高精神,并兼具文物保护的合理方法。讲解专家与我们的讨论中也不断提及,在管理层面,云冈石窟不论在施工还是后期保护等方面的确在工程、管理等方面做到了尽善尽美;接着,云冈石窟的“考古数字化”让我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对考古文物的数字化,物理建模、3D打印、VR程序等,无一不体现了云冈对考古和文物保护的现代性和专业性。朝着这方面发展,使文物变为数据,从一定层面上能够更好地对文物进行发掘、研究与保护。也正因此,此次云冈石窟的参观和访问,让我看到了交叉学科的影响力。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于考古,在我看来是一种对考古文物价值的提升。这种方法、精神是当今学科需要充分考虑的,扩大学科视野,是对本学科更好发展的契机。

 

2020级博士生林思慧

面对绵延一公里,大大小小几百个雕凿在山壁上的石窟和雕刻精美、随处可见的佛教人物、建筑,我赞叹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璀璨独特。从北壁的庄严肃穆、东西壁的整体对称、南壁的宏伟、窟顶的绚丽中,我第一次如此清晰感知到历史文化的脉络。各种雕刻风格的搭配融合都证明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在我看来,云冈石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经典石窟文化,它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2018级博士生康文煌

车即将抵达石窟时我在一处立交桥上看到“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的宣传语,到达后方知是习总书记到访时曾说的话。云冈石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的见证,对现如今这个亟需文化交流和和平经济发展的时代极富启示。之后在参观云冈石窟时,我被石窟佛像和讲解员的细致解说所震撼,一感叹于当时工匠的能力,二感叹于雕像的设计中完美体现了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完美融合的特征。下午参观了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工作室和数字化研究中心等地,我亲身体验了把文物和石窟数字化为影像、3D打印、虚拟现实的成果。这种方式对更快更广地推广云冈文化,加强科技和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完美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级博士生陈岭楠

参观云冈石窟,站在北魏工匠留下的文化遗产前,第一次以这种形式感受到了“同古人对话”的奇妙感。与读古诗文、通过思想体会先人的悲喜不同,这一次,历史就切切实实的呈现在面前,伸出手就能覆上千年前站立在此处的古人的指纹。云冈石窟是千年前文化的融合共通为后世留下的艺术瑰宝。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云冈石窟在保护了洞窟文物的基础上,在周边环境以及景区的设计中都融入了心血与巧思,很好的把握了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的分寸感,为保护优先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

 

2020级博士生周佳欢

此次文科+X山西研学之行,我们前往探访了云冈石窟,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每一个洞窟深邃卓绝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得以窥见一斑。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各个洞窟的流转间,从北魏到辽代到唐宋再到明清的工匠将每个朝代特有的艺术观念和美学意趣融入佛像和洞窟的设计和建造中,而留在每一颗沙砾每一笔彩绘的彩蛋在今天我国考古人员的探索中,得以重见天日,我们也得以窥见当年的盛景,不禁为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除此之外,洞窟石佛那些黑洞洞的眼眶,被齐齐斩去的脖颈,也让我看到我国积贫积弱时期,备受外敌欺侮,乃至文化瑰宝被以这样屈辱和粗暴的姿态强行夺走,由衷希望祖国日益国富力强,国之瑰宝得以重回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