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平台

当代法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路——关于《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

发布时间:2016-03-08 浏览次数:848

《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杨大春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荣获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不理解胡塞尔开创的德国现象学传统,就根本无法进入当代法国哲学家的研究理路,因为萨特、勒维纳斯、梅洛-庞蒂、福柯、德里达等等这些最主要的法国哲学家,几乎无一不在其思想的发端处,受到现象学理路的启发。虽然有这样的启发,但是德国现象学到了这些法国思想家笔下,又受到了根本性的订正与改造,以至于虽然德法“不分家”,但是法国哲学确实是“法国的哲学”——这种学术上的梳理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表明了当代法国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来源。杨大春教授的《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2014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就是这方面的一部研究力作。

杨教授这部著作,在国内学界第一次全面系统梳理了20世纪法国现象学流变的历史。这是一本大部头的著作,全书72万字。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该书引用的原始资料极其广泛,引用了百余部第一手的外文资料,基本都是相关哲学家的原著。掌握大量的资料,是学术研究中“基础中的基础”,也是研究质量的最基本保证。根据我的阅读,杨教授的这部著作对现当代主要德法哲学家的代表作,不仅几乎都有所涉猎,而且有精到与中肯的分析,显示了作者非常深厚的学养功底。这样的研究也正是当下国内学界应该大力提倡的,因为据我所知,国内一些所谓“学术著作”,大量充斥着“以空对空”的内容,但打的招牌却煞是吓人。学术著作是要“讲理”与辩论的,所谓讲理的根据,就是对所辩论对象的原始资料的掌握。在这方面,即使我们可以不同意杨教授的个别观点,但是,我们不能不钦佩他有非常充沛的说理根据,他在该书《后记》中说,这本书他花费了6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足见所用的功夫之深。

其次,该书是一部哲学史式的哲学研究,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哲学系作为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的参考性著作。在这个意义上,该书是国内“学术市场”上的“急需产品”——这是因为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即德国哲学与法国哲学这两驾马车的赛跑中,半个世纪以来法国哲学跑在了前面,也许精神灵感或思想种子是德国人的,但是在法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就由不得德国人了。时下的中国哲学界,对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几乎可以用“趋之若鹜”来形容,即使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也以“后马克思学”为时髦,而后者的理论基础,恰恰来自当代法国哲学。由于国内对西方哲学研究的传统长期偏向于德国哲学,对来势凶猛的当代法国哲学缺乏思想和人才的准备,这也显得杨教授的这部著作十分珍贵。

第三,说该书是“哲学史式的”,主要是因为它的叙述结构大致还是遵循了我们熟悉的时间模式,这既是方便的,也是非常好的入门方式。该书从阐述德国现象学如何在法国传播开始,然后分不同的章节分述这种传播在法国的各种学术遭遇:现象学与新康德主义、与柏格森主义、与实存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是一些历史事实,属于该书的“哲学知识”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以上说该书应该作为国内高校哲学系关于法国哲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第四,该书也是哲学研究,杨教授对当代法国哲学有他独立的见解,他几年前就与我讨论过他在该书中的独到哲学见解。我曾认为现象学的“现象”是一种误导,因为所谓“现象”并不是“显”而是“隐”,因为当代法国哲学活跃在传统西方哲学不熟悉的异域。杨教授这部书则是另辟蹊径,他提出当代法国现象学经历了从意识或概念现象学到“物质现象学”阶段的过渡,也就是从关心纯粹意识本身的问题,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生命、身体、色情等等广泛的生活世界的领域,这就突破了纯粹意识的界限。但是,正是这些多出来的东西,或者说是超越传统哲学的东西,捕捉住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精神脉搏,并使以纯粹观念论为主要特征的德国哲学传统落伍了,因为纯粹的观念论并不能回答当代全球化的信息社会所提出的哲学问题。换句话说,传统的哲学问题在21世纪面临着重大危机,哲学再也不能像从前纯粹的观念论那样搞下去了,但是,哲学的出路在哪里呢?当代法国哲学家们所做的,正是这样的思考,寻找哲学出路的思考,在这方面,物质现象学是对纯粹观念的现象学的一种反抗,但也正是在这种反抗过程之中,提出了当代西方社会不得不回答的哲学问题。就此而言,当代法国哲学家的这些思考,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西方精神的某些重要方面。


该书具有如上的优点,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那就是杨教授把众多重要的当代法国哲学家都归属于“现象学家”的标签之下,但是,这些哲学家之间的哲学观点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其中有的对现象学哲学做了激烈的批评,也并不承认自己是现象学家。这样,杨教授的归纳,就可能使读者忽视这些不同哲学家之间在思想上的重要分歧。



文/尚 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