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座  讲座报道
讲座报道

王宁:语义与语境

日期: 2023-11-06 访问次数: 10

2023113日上午9:30,“浙大东方论坛”第252讲“语义与语境”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100报告厅开讲。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图书馆共同主办,浙江大学文学院承办,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主讲。王宁教授长期从事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是章黄学派重要的继承人,她鲜明地提出且数十年坚守“走适应汉字汉语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的学术理念。

讲座由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王云路教授主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汪维辉教授和庄初升教授在内的校内外两百五十余位师生参加,会场济济一堂,座无虚席。

王宁先生首先介绍了汉语作为词根语语义丰厚、语法形式不明显的特点,由此指出语义对双音合成与句子组成的重要作用,引入语义与语境问题。她指出,西方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概念、人际、组篇三大元功能,将语言分析的单位扩大到了语篇层面,由交际效果出发建构了语境理论,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训诂学在与汉语语义学对接时同样要面对语义与语境问题,二者的不同在于训诂学研究关注的是语义的解释。具体而言,训诂学主要解决古代经典书面语的语义问题,针对的是语境中的意义,这种意义同时具备社会的确定性、文化的特异性和个人的经验性,阐释这种确定性的可能性是相对的,而语境的全面开启是实现阐释可能性的必要条件。

随后,王宁先生结合生动的语例分析详细讲解了语境的定义与作用。她指出,在训诂学里,语境是某个语言单位(词、句、段)所存在的话语环境和相关情境。语用的话语环境,包括现实的(存在语境)和历史的(传承语境);在书面语里,所谓相关情境,也是指从文本中搜索到或考据出的情境。在训诂学的材料(释义、纂集、考据)里,可以确定语境对语义的解释具有择定、注入、释放三种作用:择定作用是指言内语境可以激活相关词语中不同的内涵;释放作用指语境能够将词根中包括在概括意义里的具体内涵释放出来;注入作用则是指语境可以把话语的内在经验注入词句中,完成言外之意的表达。从语境的概念又可以引出语义内涵、话语体系两个语义学概念:语义内涵是指语句在语言环境里具有概括性的词义与句义,同时也表现出语境为之注入的具体内容;而话语体系则是一种出于语义系统研究的最大语境,属于操作概念。这样一来,解决语境问题时就有了术语可用。

接着,王宁先生指出,语言的传承是十分明显的,尽管词语本身不具备意识形态,但有一部分语词经由中华民族上、中、下三层文化的传承保留了下来,储存于历代文本之中,这部分词语已经附带了传承语境。她选取唐诗诗句为例来阐述传承语境对语义理解的作用,分析了唐诗离别母题中离草、浮云等景物物象和“饮饯”“梦魂”“赠言”等事象构成的传承语境;又结合各个时代的相关用例,应用语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孟浩然的诗句“八月湖水平”中“湖水平”的语义内涵。这一系列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关联语义和语境二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阅读层面,通过搜求语境所挖掘出的语义内涵越丰富,对文本意涵的读解就越准确、越深刻;在研究层面,从语境中提取话语的具体义值是可实现的,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语义内涵都能够经过考察和论证来确定。

最后,王宁先生提出,语境是训诂学理论与应用的交汇点,训诂学解释字词之义,最后一定要回归语境、回到语词所建构起来的大整体中。其中,“传承语境”这一语境类别需要树立起来,它不仅对我们理解文意、读懂作品有所帮助,更与汉语及中华文化精华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同时,汉语的研究不能只按照结构主义的思路进行,而应该重视汉语自身的文化内涵,回归到语义上,语义研究是汉语语言学研究本应有的出口,切合汉语自身特点的语言研究才能发挥更好的功用。

讲座高屋建瓴,内容丰富,逻辑缜密,令在座师生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并且感到意犹未尽。在互动交流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王宁先生就义素分析法、语义场与语境研究的关系,如何看待跨语言研究中“高语境语言”“低语境语言”等问题给予了精彩的回答,并且勉励同学们通过读书开阔视野,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讲座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讲座结束后,现场数十位听众带着王先生的著作排起长队,请先生签名留念。



 

撰稿:陆海燕 刘禹同

摄影:苏开颜 杨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