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浙大东方论坛”青年学者沙龙第四讲成功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9-30浏览次数:1022

2010年9月28日晚,复旦大学中文系段怀清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潘士远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卢小雁副教授作客“浙大东方论坛”青年学者沙龙,与浙大同学们共同探讨“世博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话题,社会科学研究院重点成果推广部部长袁清老师和清源学社社长寿涌毅老师、副社长胡铭老师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09级学生周奕丽主持了本次活动。
段怀清老师站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视角认为,此次世博对于中国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从“场外”进入了“场内”。中国积极申办世博会,反映出中国迫不及待想入局的心情,其实这也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以前的中国在“场外”,但现在的中国意识到,需要采取大多数国家都认可的方式去发展。中国借助世博会传达出多样性中的和谐理念,也表明中国希望了解世界的规则。总之,世博盛会让中国从以前的单一性中走了出来,变得更加多样与包容。
潘士远老师从经济学的角度为中国的世博盛会算了一笔明细账,他认为,从长期来说,世博的投资是有回报的,除了门票、纪念品、授权、赞助等直接的收益之外,还有投资的乘数效应,以及投资带动的相关收益。除此之外,潘老师还认为,世博的举办能推动城市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餐饮、展览业、旅馆,平均回报率可提高20-30%,同时还能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外部性又可推动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卢小雁老师对世博的态度相对消极,对段老师和潘老师所表达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他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世博,认为中国暂时还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去向世界炫耀。他把世博会比喻为一阵风,哄闹闹地吹过之后也许什么都留不下。此外,卢老师还对世博拉动内需的方式提出了质疑,采用改善普众生计的方式可能更具幸福感。

    三位嘉宾各抒己见、精彩辩驳之后,同学们积极举手提问,纷纷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提出问题,与嘉宾进行有序互动。

    此次活动是“浙大东方论坛”青年学者沙龙第四讲,由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清源学社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