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沙龙
当前位置: 首页  青年学者沙龙  学社活动
青年学者多维解读《盗梦空间》——“浙大东方论坛”青年学者沙龙第五讲成功举行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0-11-20 点击数:509
2010年11月18日晚,国会138座无虚席。今晚,在这里,卢小雁、胡铭、聂爱情三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解读《盗梦空间》。
七点钟,学术沙龙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拉开,三位老师首先各自阐述了对这部影片的看法。传媒学院的卢小雁老师首先从影视创作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盗梦空间》这部科幻电影的剧情、结构都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人视觉的冲击与震撼。但同时,他表示影片还未能走出好莱坞大片主流思想简单、重复的弊病,影片结局的悬念又千篇一律地带有后续电影商业开发的嫌疑。

 接着,法律专业的胡铭老师从法律、心理学的视觉剖析了影片。他认为,从法律层面讲,《盗梦空间》以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影片中的主人公进入并植入别人的梦境,法律该如何定义此类行为?此“盗”即彼“盗”吗?现实中实物的偷盗法律可裁决,虚拟信息领域的非法入侵该如何裁决?
 聂爱情老师则从意识、思维的角度阐述观点。她认为,影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应用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超越想象的思维。导演对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认识,对梦的解析甚至比弗洛伊德更跨越了一步。梦有着不同的层次,而理想与现实的转换又让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接下来的自由发言阶段三位老师更是见仁见智。从意念植入的危害性,到现实生活中的诈骗;从盗梦的合法性质疑到新型犯罪出现后法律的完善;从意识信息的盗取到现实中测谎的应用科学……三位老师从电影谈到现实,接着又谈到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冲击,法律与道德的矛盾,科技与伦理的纠结,梦与现实的选择等等电影之外的思考。进一步延伸开来,卢小雁老师畅想用梦境的解析抚慰保护人的意念、思维,从而达到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聂爱情老师则希望与其让梦境被盗,不如加强自己的潜意识,在未来越来越发展的社会中学会保护自己思维的独立性;胡铭老师则强调法律、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期望它们在解决法律与道德的一个个矛盾中逐渐发展、完善。
 最后的师生互动环节将此次沙龙推向了高潮。问题问得深刻、尖锐,解答答得亦精彩、巧妙。比如,对于人是只愿意生活在美妙的虚幻世界,如此下去,人是否会灭亡的问题,卢小雁老师认为人类惰性的回归是正常现象,但最终的追求是真善美,人不会一直沉醉于美妙的梦境与幻想,胡铭老师认为现实与乌托邦需要平衡,规则、制度、程序的框架约束不会让人类沉沦,聂爱情老师认为偶尔的沉醉梦境让生活有张有弛,但人必须活在自己的现实之中,在现实中坚持着走向成熟。

 两个小时的讲座随着三位老师精彩而简明的总结顺利结束。讲座后,不少同学表示收益颇丰,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让自己的思想更进了一步。
 此次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由社会科学研究院、清源学社、澜天社共同承办。传媒学院硕士生李文静主持了此次活动。
 
(文/张燕,图/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