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  学社活动
外发于求学,收缩于内心——记清源学社下午茶罗卫东副校长专场活动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2-10-19 点击数:863

    “如今的社会,灯红酒绿,人文社会科学将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看待自己的学术事业?”面对着年轻学者这样的疑问,2012年10月17日下午,清源学社邀请到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开展了一次漫谈式的讲座,来帮助年轻学者解答对于学术、对于生活的困惑。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讲到,我们现在选择社会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选择了不痛快,就是选择了一种不快意的人生。因为现在的外部环境还是有相当不友好的地方,而且我们本身又有多种目标,就容易在价值观和情感上产生疲劳,面对种种诱惑会产生不甘心的想法,容易动摇。”罗卫东副校长首先分析了焦虑产生的原因,缓缓解开年轻学者的疑惑。现场学者听后,都不禁点点头。
    罗校长认为人文的学术研究过程是求知的过程,是寻找学术本身乐趣的过程。人文的研究不像工科那般目标单一,疲惫主要来自于身体的疲劳,而人文则更来自于对于社会、历史、精神的深层次思考、焦虑、启蒙,正如马克思韦伯的《以学术为业》中所讲的一样。罗校长还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研究经历为例,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阐释如何形成真正做好学问的价值观。他说到:每个人都会从年轻无知无畏的状态发展到成熟超然的状态,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在晚年会更加具有幸福感,因为从内心激励真正进入状态的学术事业会让大家真正理解社会的运转规律,人的活动规律。他建议年轻学者不要去追求学术的副产品,不要以感官享受为目的,而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认真梳理关系,去理解人生,理解社会。

    同时,罗校长也谈及学校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国际已有的成熟教育体系。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以及国外博物馆陈列各个文明的包容性,都体现了其文化疆界的宽广,全球化的视野。作为人文学术研究的学者,罗校长认为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民族主义,应该学习国际性研究机构研究学术时的单纯性。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交流环节,有年轻学者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觉得如今我们要走向国际化,不可缺少的就是一些综合性的人才。那我们学校能否建立一个可操作性平台,来培养人文社科与工科交叉的学习人才呢?”
   “这个问题现在很难解决,因为两个学科有各自的特点。人文社科讲究学术自由,而自然科学需要社会驱动。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他必定具有某一方面的禀赋,这种禀赋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他就很难同时接受另一个特点完全不同的学科。而且人文社会科学并不像自然科学,凭你的一篇文章就能确定你是否优秀,它需要时间来沉淀。所以两者至少在现在很难交叉。”罗卫东副校长娓娓答道。
    结束时,全场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年轻学者们面带微笑,纷纷用自己的掌声表达着对罗卫东副校长悉心讲解的感谢。 “这次讲座让我们确实体会到,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带给人幸福的学问,更让我们充满了投身于它的信念与勇气。”一位年轻学者感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