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和清源学社青年教师等二十多人齐聚在紫金港校区古色古香的南华园阁楼上,畅谈品茗,交流对话。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挂职副院长袁勇志应邀出席了此次学术沙龙,与青年教师们展开了交流。萧瑟而清冷的深秋寒风并未冷却各位老师的热情,幽静雅致的南华园中,充满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讨论激烈地进行着。
首先,此次下午茶的主持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胡铭副教授对此次下午茶的话题进行了形象具体的阐述,并展示了自己的一系列调查研究成果。他说到,近年来诸多原本涉及面不大、本不会造成轰动影响的偶然事件,经网络媒体报道后却能迅速升级为公共事件,并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关注,这一现象引人深思。他引入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教授的公共选择理论,从理性选择理论、自主治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来分析社会矛盾及其解决的机制。随后,他用实证数据论证了民众和公检法在信任危机、司法公正、司法腐败等问题上观点的巨大反差;通过田野调查,归纳出司法机关工作人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怕”、“推”、“躲”、“恨”等特点。最后,胡铭老师通过对若干近期发生的典型司法舆情事件的实证分析,归纳了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内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紧接着,罗卫东教授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分析。他指出,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时期,各种矛盾激化,而民主制度又有待进一步完善。公众诉求得不到有效的宣泄,转而借助于媒体和网络,导致一些社会事件升级为轰动一时的公共事件,政府治理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转型时期的中国给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带来了巨大的选题空间,他希望青年学者们能够在秉持学术理想的同时,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为国家献计献策。
罗卫东教授的观点引发了众位青年教师的思考和讨论,他们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去探讨公共事件背后的根源,探讨个体的理性与非理性、跨学科研究等问题。这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青年学者们不住的追问自己,希望能探求解决之道。
最后,特邀嘉宾邵清副主席带着对青年学者们的殷切期待,总结了此次盛会。他对于此次学术沙龙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种青年学者跨学科的讨论很有意义,值得借鉴和推广。同时,他语重心长地给青年学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青年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上始终保持一种锐气,为国家和民众做贡献。同时他指出,学术要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持学术研究的理想性和纯洁性。他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在自己确定的研究领域内持之以恒,争取占据制高点。
深秋的寒风依旧凄寒入骨,但热烈讨论着的老师们却浑然未觉。夕阳西斜,座谈会在众人意犹未尽中结束。古朴的南华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似是静静期待着下一次的盛会。
(文/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