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2-10浏览次数:626

      2014年12月1日晚8点30分,第八场秋冬学期系列读书会依旧在西3-214举行。读书会由哲学系何善蒙教授举办,参与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本场读书会阅读的内容为《庄子集注》第二篇《齐物论》的部分内容,采取同学领读的方式。在阅读一遍原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原文理解。庄子对于死生的看法与常人十分不同,在说理之前,庄子讲述了丽姬的故事,说当初晋国征伐丽戎时丽姬被俘获,她伤心难过得泪水浸透了衣服;等她到晋国进入王宫,享受荣华富贵之后,就后悔当初不该那么伤心地哭泣了。那么庄子的用意又是什么呢?何老师告诉大家,庄子是想借用丽姬的故事类比人们对死生的态度,而他对人们的反问“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你们怎么知道自己死了之后不会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厌死呢?)是想说明死亡的结果不一定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说不定比活着更好。接着,何老师又解释了“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一句中“吊诡”的含义,“庄子将死生的状态比之于清醒与睡梦的两种状态,因此他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是在‘睡梦’中进行的,包括厌恶死这一态度也是,而不能预测清醒时候态度是否会有所变化。但是庄子的这种观点也是在他‘睡梦’的时候进行的,所以也不是真正的判断,而这就是庄子所认为的‘吊诡’。”

      或许有人会被庄子“转晕”,认为他只是在玩弄语言技巧,也有人会大加赞赏、对他“吊诡”的语言表示高度的认可和赞同。然而为何不想简单些呢?如果说《庄子》代表了庄子对世界的看法与感悟,那么“吊诡”的语言便是他表达的方法,他通过“姑妄言之”的方式谨慎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不期望能得到多大的认同,让大家“姑妄听之”罢了,而这恰恰是如今的我们所缺乏的态度。

      从《庄子》中体验庄子的人生,从《庄子》中反思自己的生活,通过知识一点一点的渗透与掌握,收获到不一样的新的心得感悟。夜深了,愿大家都能有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