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出智以经纶,用仁义以导俗——记秋冬学期系列读书会之《庄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03浏览次数:496


2015113日晚830分,第六场秋冬学期系列读书会在西3-214举行。读书会由哲学系何善蒙教授举办,参与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本场读书会阅读的内容为《庄子集注》第七篇《应帝王》的开篇部分,采取同学领读的方式。在阅读一遍原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原文理解。在此章中庄子讲述了肩吾见狂接舆的故事。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答道,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由此看来,在庄子看来,所谓的经式义度,都是由外强加给人,显然没有内化的方式那样彻底和有效。因为唯有事物内化于心,才能在人的努力之下在现实中有所实现,而若无法实现,则只是因为人所努力的程度不够。与此相比,经式义度则是完全外在的,仅仅是那些推崇者的师心自用罢了,而并非是最好的统治方式。然而,他的这种观点显然与崇尚经式义度的儒家相违背。那么,在儒家那里,是如何实现外在的经式义度内化到人心的呢?首先,在儒家看来,经式义度并非圣人的“一己之见”,而是效法天地制定出来的。正如《乐记·乐论》中所提到的那样,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由此看来,他们所主张的经式义度是与天道相一致的,具有合理的地位。其次,经式义度是与人心相统一的,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始,他就主张要继承周代的(外在的)和(内在的),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的)的理念,而所谓的礼、乐,则都是和仁相统一的。随后他的弟子孟子提出的仁义,更是把儒家的思想完全内化了。这样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经式义度最终能内化于心,是合情的。

正如这里出现的儒道之争一样,不同的学派对于同一问题可能会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执着于谁对谁错,而是看到他们观点背后所反映的不同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