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记秋冬学期系列读书会之《庄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689

      2015年12月21日晚8点30分,第十二场秋冬学期系列读书会在西3-214举行。读书会由哲学系何善蒙教授举办,参与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本场读书会阅读的内容为《庄子集注》第十一篇《在宥》的部分内容,采取同学领读的方式。在阅读一遍原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原文理解。在此章中庄子讨论了君子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庄子云:“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通常情况下人们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欲望驱使,外求于物,受耳目感官的浸染,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五脏分离,擢其聪明”的状态,然而临莅天下的君子却能做到摒弃耳目感官、心智欲求的诱惑,使得

      心神精神都保持着向内的状态,从而做到“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那么究竟何谓“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呢?在《逍遥游》中“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的形象,便是关于“尸居”状态最好的描写,那么为何圣人既可以做到“心固如死灰”而又有“龙见雷声”的动向呢?实际上,庄子所要表达的是静动合和都是顺天而化的,因此在这里他并没有否认静,也没有取消动,动静之理都应该是合乎自然的,而不是人欲驱使下的人为之变,因此,道家眼中的圣人也应该是即静即动、德同苍天的,而非单一某个方面。

      老子云,“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事实上,道家中有许多描述是很受人争议的,然而我们要知道,无论是庄子还是老子,他们从根本上都并没有否认“动”,对此我们应该深入地了解,而不能将其片面化地解释他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