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读书会  学社活动
有无双照,体道圣人——记春夏学期系列读书会之《庄子》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23 点击数:198

2016322日晚830分,第四场春夏学期系列读书会在西3-214举行。读书会由哲学系何善蒙教授举办,参与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本场读书继续阅读《庄子集注》第十二篇《天地》,采取同学领读的方式。在阅读一遍原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原文理解。在此章中庄子讲述了一个华封人祝尧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封人见尧有圣德,请祝愿寿、富、多男子。尧以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辞,封人曰:始也我以为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虽然君子也是很高的评价,但与‘圣人’相比,则略逊一筹,然而,是什么让封人对于尧的评价发生了从君子圣人的转变呢?事实上,正如成玄英对此句的疏所写的那样,我始言女有无双照,便为体道圣人;今既舍有趣无,适是贤人君子也。也就是说,在道家看来,与君子的舍有去无的状态相比,圣人是即有即无若有若无,即虽然道家对于‘有’一直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但也不是像尧那样完全地将取消否定掉,而是推崇一种和光同尘、有无统一的完满状态,这也就是圣人所达到的境界。

   从这个故事中,大致可以知道在道家眼中,处理物我关系有着三层境界,第一层,,为物所係累,这是俗人的通常状态。第二层,避物,这是君子所达到的境界。第三层,物物而不物与物,这是圣人所达到的境界。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着这番非人的视野,圣人才能真正地随遇而安,做到如“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的潇洒,从而实现无名,即到达无法用言语描述和把握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