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如何步入大数据时代?”青年学者沙龙圆满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22浏览次数:543

      2018年6月14日晚,浙江大学清源学社青年学者沙龙“古典文学如何步入大数据时代”,在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举行。本次沙龙的座谈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刘京臣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姜文涛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徐永明教授;主持人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叶晔教授。参加本次沙龙活动的,还有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颖岚教授、于文研究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王艳教授等。抱着对数字人文的探索热情,来自多个专业的同学们与三位老师一起,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对话。

沙龙开场(从左至右分别为叶晔老师、姜文涛老师、刘京臣老师、徐永明老师、于文老师


 沙龙讨论议题一:各位老师走向数字人文的机缘

       三位老师首先介绍了各自走向数字人文研究的机缘。刘京臣老师认为自己初次被数字人文的魅力吸引是在硕士期间接触到四库全书软件的时候。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方向确定为诗词互动研究,通过数字方法寻找诗和词在文本上的对应关系,从此便与数字方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姜文涛老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18世纪英国文学,关注其中蓬勃发展的印刷文化在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包括当时产生了近代美学、道德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写作文类。后来,他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戴安德(Anatoly Detwyler)老师主持创办了《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数字人文:观其大较”栏目,从事数字人文文学研究的推进工作。

姜文涛老师

       徐永明老师是古典文献学专业出身,后入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在复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对四库全书软件发生兴趣,开始投身相关领域研究。在哈佛访问的经历带给徐老师很大影响。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主持的几个引领世界的人文数据库建设,让徐老师看到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巨大前景。徐老师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探索,如今年过五十的他仍在学习编程。


沙龙讨论议题二:数字方法会否改变传统人文世界的美感

       在老师们介绍完各自的经历后,叶晔老师随后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即数字方法是否会破坏传统人文世界的美感,或者给人文世界的审美标准带来微调。刘京臣老师认为技术只是欣赏的手段,新的技术只会有利于发现美感,而不会破坏美感;新的技术也不会改变既有的评价体系,好的作品是跨越时代、距离和技术的。姜文涛老师则认为审美是不断变迁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审美,过去不被看作文学经典的作品在后来也可能被看做是经典,经典有一个建立的过程,而数字技术中的可视化的技术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美学经验,也已经有许多这方面关于信息美学的讨论了。

刘京臣老师


沙龙讨论议题三:海外的数字人文研究情况及启示

    沙龙的第三个问题,是海外的数字人文研究进展如何,是否会给当下国内的研究带来启示和借鉴。关于这个话题,姜文涛老师详细介绍了美国数字人文的发展情况。姜老师指出美国最早提出“数字人文”的概念,早期通过数字人文方法建立维多利亚诗人和画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的网上数据库,出现了《数字人文指南》之类的开创性书籍。数字方法在进入计量语言学、计量史学、图书馆学等学科后,也开始进入文学研究中。利用数字方法可以给传统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比如过去认为华兹华斯的强调诗歌语言的散文化,但数据统计则揭示出相反的结论,给英诗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又比如过去认为女性作家创作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增多,但数据统计结果却发现在1850至1950年间,女性作家的数量不增反减,这些都是数字方法给文学研究带来的新的洞见。


沙龙讨论议题四: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的相关介绍

      徐永明老师简要介绍了数字人文地理的发展概况,并现场演示了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徐老师示范了全宋文地图检索,以及行迹图、地方志、虚拟博物馆等资源的使用方法,强调这个平台的目的是“筑巢引凤”,欢迎研究者和老师、同学们利用这个平台发布相关成果。

徐永明老师介绍学术地图


沙龙讨论议题五:计算机校点古籍的发展情况

       叶晔老师随后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校点古籍的问题,以及随着这类技术的不断完善,是否会改变学者的研究方向。刘京臣老师认为技术是辅助,学养是关键,所以数字方法只是为古籍标点提供了便利,仍需要以学养为根本。并且,目前稿本、抄本的识读和标点仍需要人工完成。徐永明老师指出当前计算机校点的错误率仍然较高,仍需要事后人工核对;但我们既不能迷信机器,也不要轻视机器,计算机可以给疏证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姜文涛老师指出数字人文在西方刚出现时,学界多持乐观态度,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反而进入了冷却期,学者开始对这一技术持更加审慎和辩证的态度。姜老师认为学术研究仍然需要计算机技术以外的专业学科素养。徐永明老师最后也呼吁国家应加紧建设中国本土的图片、人物、资料数据库,在未来的学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叶晔老师


师生互动

     最后是同学提问环节,同学的热情促成了老师们的精彩发言,各位老师分别就AI写诗、大数据时代的精读与细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也为本次沙龙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师生热情探讨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