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清源学社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座谈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26浏览次数:433

20181116日下午,浙江大学清源学社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座谈会在紫金港校区南华园召开。本次座谈会由清源学社副社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召峰副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学者及学生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诸位发言人从青年学者的视角,回顾和反思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多个学科或相关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史,展望了学科发展的未来。



会议开始,刘召峰老师介绍了座谈会的缘起以及各位与会者。接下来,与会学者就自己所在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主旨演讲。

清源学社副社长、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张惠玉副教授,谈了自己关于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一些“小思考”。张慧玉老师介绍了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并从科学化、国际化、团队化、多元化、跨学科和强应用等六个方面谈了自己关于本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学院张晨副教授就“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及其启示”发表了主旨演讲。张晨老师介绍了国有企业改革及研究的四个时期以及在不同时期内国企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互动。最后,张晨老师就国企改革理论落后于实践以及理论研究意识形态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刻解析。



第三位发表主旨演讲的专家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金进老师。金进老师就“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一些思考”作了主题发言。首先,金进老师从学科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紧接着,金进老师介绍了构筑更具整体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最后,金进老师表达了以浙大为平台,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提升浙江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国际影响力贡献自己力量的深切期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后包大为老师就“改革开放四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张力和交融”作了主旨发言。包大为老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史。包大为老师说,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已经涉及了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包大为老师认为,目前主题和方法逐渐明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仍然有三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难题:(1)青年和晚年的思想分际导致马克思的思想科学化和非哲学化的倾向,是否预示着消灭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政治哲学的应有态度?(2)有待编译整理的文本素材导致关键政治哲学概念的理解模糊;(3)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全球化时代的非正义和暴力的持续批判,如何能够与现当代政治哲学所提供合理性相恰?最后,包大为老师强调,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该坦诚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政治哲学发起尖锐而又不乏学理的批判,而不是在盲目的融合、国际化和多元化中迷失应有的立场和方法



刘召峰老师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史进行了回顾与反思。首先,刘召峰老师回顾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和研究史。接着,刘召峰老师就如何理解“经济的社会形态”,介绍了学者们的分歧,并基于这些分歧,进行了相关概念考辨。之后,刘召峰老师梳理了马克思考察社会形态问题的理论逻辑,并且就“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的争论进行了评析。最后,刘召峰老师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有必要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具备“学科贯通视野”的“通才”,从而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职责。



清源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千勇老师,清源学社副社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永东老师、法学院牟绿叶老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刘双庆老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苏振华老师和王真老师等参与了讨论。与会师生就“从公权和私权的领域来看,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对东北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华人文学在整个东南亚文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如何在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学术活动使参与师生们受益匪浅。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生 陈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