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离公益有多远——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审视”青年学者沙龙圆满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2-25浏览次数:286

20181220晚,由浙江大学清源学社、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青年学者沙龙学术离公益有多远——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审视在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357室举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方恺研究员担任本次沙龙的主持人,邀请到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童志锋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叶瑞克副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帅研究员、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黄冠中工程师和“绿色浙江”忻皓秘书长五位嘉宾先后发言,围绕环境保护领域学术和公益的关系与现场师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讨。



(集体合照)


方恺研究员首先对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参与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环境治理的最新动向,并逐一介绍了与会的各位嘉宾。第一位发言嘉宾是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童志锋教授。早在2006年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童老师就对环保社会组织的成长产生了兴趣,并从集体行动的视角对环境抗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童老师不仅积极参加浙江自然之友的活动,还担任浙江财经大学绿冉环保协会的指导教师,并于2015年创办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进行环保等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与此同时,童老师与相关学者专家一道,对地方立法工作进行预审查,有力推动了地方环保法律法规的确立。此外,童老师非常重视跨界融合,2017年起与同事开办了华东地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工作论坛,邀请各大基金会和媒体加入,加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的宣传与教育,积极为环保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童志锋老师


第二位发言嘉宾是浙江工业大学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叶瑞克副教授。叶老师详细介绍了他所从事的浙江省温室气体清单工业过程部分的编制工作。从承接973项目子课题至今,叶老师所在团队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核算方法入手,摸索出一套符合浙江省实际的清单编制工作方案,建立起相关基础数据库。从2010年至今,召开专题研讨会13次,并对浙江省水泥、石灰、钢铁等行业进行了实地调研,以切实提升清单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叶老师对完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前期研究、对接全国碳市场、关注碳峰值研究和加强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等。尽管叶老师谦逊地表示该工作与公益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但方恺老师认为碳排放研究意义重大,能够为政府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企业调整生产策略、公众评估环境质量以及学界深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叶瑞克老师


第三位发言嘉宾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帅研究员。陈老师从经济学视角来分享了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以空气污染与人口迁移的关系研究为例,陈老师指出,尽管空气污染只是人口迁移机制中一个细微的因素,但它同样会对公众感知以及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空气污染会导致人才资源分布的扭曲;从地区层面看,空气污染会加速某些地区人才的流失;对个人来说,由于国家户籍制度的限制,空气污染导致人口迁移成本上升。陈老师研究发现,人口净迁移中约有五个百分点可以由空气污染来解释。一个城市由于空气污染会导致高级知识分子的离开,会使其未来发展的活力降低。同时,富人的季节性短期迁移也给其他城市带去了发展的机会。两个城市之间空气污染的差值越大,则人口流动性也越大。最后,陈帅老师通过分析不同社会实体在污染治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经济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陈帅老师)


第四位发言嘉宾是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黄冠中工程师。黄老师围绕如何支持环保组织发展发表了看法。在肯定环保组织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发展所做贡献的同时,黄老师指出,需要在法律层面不断完善,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环保公益事业提供法律保障。黄老师还介绍了环保领域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的脱钩工作。这一工作能促进社会组织完善自理结构,推动社会组织成为权责明确、运转高效、依法自治的法人主体。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监管尚不明确等。在谈到加强环保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时候,黄老师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帮助它们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探索将环境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最后,黄老师希望一些有能力的环保组织能够积极地走出去,讲好浙江的生态文明故事;协会也应广泛开展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为环保政策制定献计献策。


(黄冠中老师)


第五位发言嘉宾是“绿色浙江”忻皓秘书长。忻老师以环保民间组织“绿色浙江”助推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环境治理为例,就公益离学术有多远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演讲。昕老师重点阐释了三个词:一是stakeholder(利益相关方),说明环境保护牵涉各方利益,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复杂敏感的问题;二是lobby(游说),透过这个词,忻老师认为环保组织与政府之间不该是对抗关系,而应积极寻求共同合作,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三是advocacy(倡导),现阶段不能只关注案例,还应该积极推动公共政策良性发展,这才是社会组织真正的价值所在。忻老师还以自身经历诠释了学术理论对环保公益实践的指导作用。在社会组织自身发展陷入瓶颈期的时候,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边界与方向。他还提到了社会组织合法化的问题,认为合法性不仅仅限于法律意义上,同时也包括他人对社会组织的理解。


(忻皓老师)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热情提问,嘉宾们积极作答,现场观点碰撞不断,气氛轻松热烈。整场沙龙大大超出了原定2小时的时长,主持人方恺老师不得不中断师生之间的交流。他在总结时指出,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复杂性、长期性、公共性等属性,决定了在环境污染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谈到学术和公益之间的关系,方老师将其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学术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类福祉,因而本身就是一项公益事业;而公益要做得更好、更系统、更长久,也离不开学术的支持。我们需要怀有一颗热爱公益的心,与自己的学术专长相结合,形成公益合力;另一方面,还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因为纵观历史,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地球都好好地存在着,毁灭的只是物种。最后,方老师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救赎。

与会师生普遍认为此次沙龙形式灵活、气氛热烈,为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交流对话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各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促进我国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师生们全神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