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中午,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清源学社共同策划的双周午餐会第二场活动邀请到了社会学系副教授、百人计划研究员范晓光,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旧瓶新酒:数字时代的社会学方法”的主题报告。本次午餐会活动由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铭主持,吸引了30余位来自不同学院的师生参加,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十分热烈。
首先,范晓光老师解释了“旧瓶新酒”的含义。所谓“旧瓶”,即容器与工具,“新酒”则为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在此次讲座的语境下,可以解释为“数字时代”,而他理解中的社会学,应该是输出范式与方法论的学科,为人类提供观察的可能。接着,他从方法概论、研究方法巧用以及研究伦理反思三个方面对“数字时代的社会学方法”进行阐释。他认为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研究的范式,无论是从研究视角的下移还是研究对象的多维度,都对传统的研究方法带来了挑战,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在新的背景下仍有用武之地。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可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在新到来的数字时代,每个地方都在产生数据与资料,这同时产生了一些数据研究的伦理问题,可以概括为隐私泄露、知情同意与伦理委员会的建设问题。最后,范晓光老师引用了Evans与Foster的观点作为总结,计算社会学利用新工具与数据资源扩展了社会学的边界与范围,更好地帮助社会学家进行实验设计与社会调查。
数字时代的社会学方法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思考和热烈讨论,大家纷纷提出观点与问题进行交流。人文学院乐启良教授表示,面对“数据焦虑”与大数据,我们不能忘记传统的方法,他认为大数据对现在的研究有所贡献,但对个体和经验的分析同样也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陈发动提出了关于集体行为的社会调查论文是否需要伦理委员会审查的问题。传媒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洪宇老师提出,基于数据库本身进行实验使得社会学研究的设计感在减弱,通过寻找数据库规律与深究问题原因需要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学术话语,因为数据无法解决一切问题。范老师对此表示赞同,认为理论与数据应该是协调发展的,大数据虽然很“大”,但是缺乏厚度,需要用历史数据进行补充。胡铭副院长说到,希望范老师的这场关于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的分享能为在场的老师们提供研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