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  学社活动
基因技术时代的人类发展与社会治理——线上讲座顺利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04 点击数:577

72日下午,清源学社本学期最后一场青年学者沙龙活动如期登场,本次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俞晗之老师主讲,题目为“基因技术时代的人类发展与全球治理”。

首先,清源学社社长叶晔教授对本学期积极筹备和参与系列讲座的师生表达了感谢,肯定了系列讲座对促进不同学科交流做出的贡献,每一期受邀的主讲嘉宾和参与的师生都来自不同的领域,对学社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本学期的讲座受疫情影响都转为线上进行,此次讲座是本学期的收官之作。俞老师从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切影响和治理难题三个方面,带领我们解读基因技术时代下,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简而言之,基因技术就是认识、使用或者改造遗传物质的技术,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下半叶,自1953年人类首次发现DNA的双链结构,基因技术时代的帷幕便缓缓拉开。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因技术进入了愈加艰难的第二阶段,其标志性成果是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通过2.5万个基因和30亿个碱基对,指明了探索人体秘密的新路径。经历半个世纪艰难、昂贵、缓慢的发展,21世纪初至今,基因技术迎来了简易化、廉价化和平民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更加深入,利用更加普遍,改造也更加彻底。

但正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任何新兴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俞晗之老师将基因技术的影响更准确地比喻为“三叉戟”,它的蓬勃发展虽然从医学、农业等方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也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更加复杂的生命伦理挑战和更加严重的生物安全威胁。例如,基因测序技术可能造成就业、保险的“基因歧视”,种族遗传资源也难以避免泄露的风险和威胁。再如因“贺建奎事件”而受到热议的基因编辑技术,拷问着自主性、不伤害、知情同意等伦理原则,也隐含着污染人类“基因池”的不可预测、难以逆转的后果。还有可被用于消除疟疾、防治病虫害的基因驱动技术,也让我们反思人类是否有权灭绝其他物种,以及恶意基因驱动的可能性和巨大威胁。

面对这种种挑战和威胁,人类已经行动起来。我国组建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推动生物安全法尽快出台。但仅靠一国之力远远不能满足对基因技术的治理需求,全球治理才是刚需。从以往经验来看,基因技术的全球治理也离不开“机制复合体”,它们是并行存在的一系列没有层级关系的治理机制,如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科学共同体组织、科研资助机构、公民社会组织等各种主体都参与其间,分别利用着国际硬法、国际软法和自治规范等不同治理工具。

但是,由于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从事基因技术研究的科学共同体规模迅速扩大、日益分散,背后的涉及的参与者和利益主体也愈加广泛,早已超越了科学共同体的范围,导致过往的治理经验濒临失效。对此,俞晗之老师认为,基因技术的全球治理必须以“组合拳”出击,不仅需要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生物科学工作者深度参与,构建起真正意义的全球行业规范制定,也需要更多国际法、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探寻国际谈判和国际合作的新路径,以及更多生物技术企业的从业者、新闻传播机构乃至社会公众的自觉规范、宣传普及和深入了解。

最后,收看讲座的师生们与俞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有来自毛里求斯的华人同学向俞老师请教在政府管理失效的情况下,如何治理基因技术发展的问题;有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请教是否有其他技术领域的治理范例可供借鉴,俞老师提供了规范R-DNA技术标准的“Asilomar协定”(1975)、欧美国家的一些行业规范和自治团体等案例。还有浙大社会学系的阮云星老师与俞老师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问题上的作用、基因技术时代的研究范式和话语范式转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虽然英美国家已有具备较高影响力的、关于基因技术治理的行业规范,但是联合国的规范和声明仍然在广大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在范式转换的新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从业者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者,都有其用武之地。


面对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是人类发展永恒的课题,问题的核心永远都是认识人类自身、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正如哲人苏格拉底的教诲——“认识你自己”。基因技术是深入人体内部的探索,对其发展的治理也是深入人性,在义与利之间、在公与私之间进行深度思考和抉择,它需要全人类重建沟通、重建信任、重建共识,才能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文学院陈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