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东教授应邀作“‘互联网+代表作’:人才评价制度的变革及其引发的开放教育革命”学术讲座

发布者:高路月发布时间:2020-11-26浏览次数:480

 1125日上午,浙江大学清源学社“名家讲坛”系列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教授作题为“‘互联网+代表作’:人才评价制度的变革及其引发的开放教育革命”的报告。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清源学社、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清源学社副社长、教育学院研究员刘超主持。教育学院教授张应强、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炜、图书馆副馆长黄晨,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宝敏受邀作为与谈嘉宾出席。

刘益东教授从四大科研红利流失入手,分析了当前一流学科标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互联网+代表作”制度,以“尖”甄别拔尖人才。刘益东教授认为,只有克服同行评议的痼疾才有可能实现代表作制度,而开放评价方法继承了同行评议的优点,并克服了其主要缺陷,以“高门槛+宽门框”为标准,能够使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以及拔尖人才及时胜出。刘益东教授还提出了突破点四要素作为衡量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标准。最后,刘益东教授指出,“以突破论英雄”是建设一流学科的新机遇。

在讨论交流环节,张应强教授指出,应以发展的眼光、可持续的思维辩证地看待学术评价问题,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的改革需要充分评估中国学术生态的实际情况。张炜教授认为,在人文社科领域推行“互联网+代表作”的评价方式可能存在困难,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徐宝敏老师认为,“互联网+代表作”评价内含民主、开放、科学的理念,值得学习,并以“分”“放”“涨”三个字概括了浙江大学在学术评价方面做出的探索。黄晨老师就人文社科领域的颠覆性错误与原创性成果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专家自身的局限性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浙江大学清源学社社长叶晔教授、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许、人事处副处长钟鸣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婵、社会科学研究院平台管理部部长程丽等六十余位师生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为教育改革评价带来新的思路与启示,与会师生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供稿:王贺欣

摄影:金依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