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上,浙江大学清源学社“数字社科”系列活动之数字法治专场暨“走进”系列活动之走进浙大城市学院专场在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文一106举行。本次活动由清源学社副社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范良聪老师领衔光华法学院副教授、清源学社副社长王凌皞老师和光华法学院高艳东副教授、郑观副教授、冯洋副教授于浙大城市学院为同学们展开以“数字法治前沿问题探讨”为主题的漫谈讲座。讲座由王凌皞副教授主持,范良聪教授与谈。清源学社社长方恺研究员等80余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高艳东老师从刑法的角度阐述数字化法治的必要性。在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诈骗频发,随着手段技术不断升级,电信网络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他认为,现如今网络犯罪对传统法律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其的定罪范畴十分模糊,法律规范层面存在空白地带,难以有效定罪。二是当下电信网络诈骗与传统大额电信诈骗相比,具有金额小、涉众广、取证成本过高的特点,相较于传统诈骗研究的理论化成熟度,这一新兴犯罪更需要年轻一代在这一领域做出突破。
郑观老师则从公司法出发,由数字企业的社会责任切入主题。他提出数字企业有三个特点:大可敌国,富可敌国,强可敌国。大型数字企业不仅是规模大、交易额大,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更是有某些举足轻重之作用。事实上,我们国家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发挥作用,虽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我们的制度设计走在国际前列,应当由制度自信去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他认为应该从数字企业主体出发,增强企业自发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冯洋老师从数字法治学术观念出发,他指出学术虽并不直接产生立法性影响,但它在培养未来的法学人才方面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展示了美国、欧盟、中国的数据隐私保护的发展脉络。其中,中国数字化前期发展进程较缓慢,对欧盟、美国的学术研究均没有全面了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的部分学者对美国的学术史的研究有了一定深入认识,也借鉴了不少优秀的学术经验。冯洋老师认为虽然现在学术的土壤比从前要肥沃许多,但仍然缺乏足够的原创论文。他希望大家共勉,为数字化法治建设添砖加瓦,推动中国法律学术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位老师发言结束后,王凌皞老师就“如何看待大数据杀熟行为;是否存在个人信息权?”等问题与主讲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城院法学院的学生们也积极向三位主讲老师提问,交流分享个人感想, 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讲座的最后,范良聪教授围绕老师们的发言主题和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总结了两点启示:一是数字法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在处理其中任何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还是得首先回到部门法的规范架构中,寻找具体问题背后隐藏的法律关系,展开法律分析与论证;二是数字法学作为一个新兴方向,其中出现的诸多现象和行为已经很难在某个部门法的范畴内予以考量,这时,作为研究者与学习者,我们应该勇于跨出部门法的界限,乃至法学一级学科的界限,寻找问题的经验之源,并在给定价值的指引下,寻找合法有效的规范处理进路。
本次讲座各位老师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结合数字法治前沿问题,为浙大城院的同学们奉上了一场不可多得的学术盛宴,参会师生均表示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