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  学社活动
清源学社青年学者沙龙之“当代中国关于资本本性的争论剖析——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看”讲座顺利举办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30 点击数:10

 10月27日下午,浙江大学清源学社青年学者沙龙系列活动在成均苑3幢521室顺利举行。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召峰教授进行了题为“当代中国关于资本本性的争论剖析——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看”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清源学社副社长高永老师主持,来自不同社科专业的同学们参与了讲座和交流。

(主持人:高永)

 讲座伊始,刘老师从当代中国学者关于“生产要素与资本”关系问题的争论引入。有一些学者认为资本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但也有学者反对“资本是生产要素”的看法,如刘凤义、张俊山、何干强等。面对争论,刘老师主张回到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分析中重新审视学界已有的看法。马克思批判斯密混淆了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生产资料与资本、劳动与雇佣劳动认为前者向后者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生产资料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才能成为资本,没有这种条件即特定的生产关系,资本便不是资本。这是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刘老师将其称为“关系分析学”。

 刘老师认为,要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的角度对生产要素与资本进行区分,生产资料、土地、劳动是“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而资本、土地私有权、雇佣劳动则属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此外,刘老师还分析了物质要素与劳动的不同结合方式,资本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等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并非所有资本形式都实现了物质要素与劳动的结合。

(主讲人:刘召峰)

 接着,刘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他对资本本性的看法,指出资本的历史前途必然是走向灭亡。在刘老师看来,资本具有金融化和虚拟化的特征,出于逐利的本性必然无序扩张,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派生出生息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导致经济运行“脱实向虚”。在虚拟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是资本主义要灭亡的阶段。随后,刘老师讨论了资本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着重指出资本的消极作用应归因于生产的社会形式。

 进行完理论分析之后,刘老师继而将话题转移到新时代中国资本政策的争论与辨析中,批判了当今对待资本的错误观点和理念,提出了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刘老师认为,不能忘记毛主席的教诲,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注资本运作和资本类型的差异,同时要注意区分“敌”“我”“友”,加强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领导。

 最后,刘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研究资本问题的几点感悟:第一,要了解学术争论,不能“自言自语”;第二,要寻找经典依据,不能“胡言乱语”;第三,要强化历史性自觉,不能把资本永恒化;第四,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被假象迷惑;第五,要善于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刘老师的分享结束后,现场的师生们与刘老师展开了积极的互动,就数字经济与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与金融资本、中国农业现代化、第三产业与生产劳动等话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主持人高永老师表示,刘老师的讲述极其深刻,对于启发大家的思考很有帮助。讲座在师生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