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种正向的导学关系”——浙江大学清源学社“青帆”系列活动之青年文科教师导学团队建设经验分享沙龙顺利举办

发布者:吴添慧发布时间:2025-11-04浏览次数:10

10月29日下午,浙江大学清源学社“青帆”系列活动青年文科教师导学团队建设经验分享沙龙在紫金港校区管理学院览树举行。活动邀请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吴飞,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李忠伟,艺术与考古学院长聘副教授安婷作为主讲嘉宾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彦教授、管理学院副书记王出席并致辞。清源学社社长、哲学学院教授林玮主持本次沙龙。十几位来自不同文科院系的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导学团队建设上的困惑与心得。

    

    

张彦院长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选题重要意义并作为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宣讲团成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科研感悟和导学团队建设经验她提出了一套3+3规范化体系化的科研模式,通过每日读书分享、双周研读会、师门论文报告会、学术选题讨论会等机制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训练表达了希望学生超越老师的深远期许。

吴飞教授以从教40年的经验,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导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他先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社会氛围变化的当下,如何让老师和学生的身心都很健康?吴飞教授举例,其师门通过郊游、聚餐、聊天让师门内部建立起链接,与学生产生社交与联系,彼此带来不同的信息与资源形成了相互帮扶的合力。同时,吴飞教授也反思了导学团队的整体性,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存在研究方向聚焦不足的问题。他认为,导师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成长搭梯子,为学生提供学术资源,帮助学生把握前沿学术的变化。

在李忠伟教授看来,导学团队更像是一个机构,导师是其中核心的支持系统。老师要将自己的触手伸向全国和世界各地,也帮助自己的学生走向外界。李忠伟教授通过三个辩证关系分享了自己对导学团队的思考。一是导学团队是更加类似家庭还是公司,不同的师门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团队喜欢建立师门“亲情”,有的团队按接近公司化的管理追求关键业绩(KPI),但其实二者的终极“产品”都是学生。二是科研方向是聚还是散,聚焦的科研方向会有更深的交流与碰撞,师生与同门之间能够相互学到很多,提高科研效率,但随着学生的增多不一样的差异性追求也在制约这一点。三是在李忠伟教授看来,老师既要努力教出比自己好的学生,但同时也要有超越自己学生的期许,这意味着老师需要具有超越时代的洞见与智识,因此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时代,要多向学生学习。

安婷教授分享了自己工作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安婷教授指出,国外的师门文化往往与中国文化存在差距,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师门传统。作为一个工作不久的年轻导师,现在逐渐发现了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追求,学术、就业不同的人生目标的学生差异性很大,用一致的方法培养学生并不合适。

在交流讨论环节,各位青年教师也纷纷提出了初为导师的困惑,现场主讲老师也一一进行了回应解答。

本次沙龙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帮助青年学者获取建设导学团队的经验。清源学社将持续举办系列活动,从青年学者关心的问题入手,积极关注与助力青年学者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