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文科+X”中心博士生热议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8日   |   来源:浙江大学“文科+X”中心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   |   发布人:陈璐馨

新征程勇担新使命,大讨论汇聚大愿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巩固和发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汲取历史智慧、明晰使命愿景、崇尚卓越追求、换发精神动力,20211115日下午,“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组织学生开展“使命愿景大讨论”专题座谈会。中心2019级、2020级和2021级的部分博士生围绕使命愿景是什么,现阶段讨论使命愿景的必要性和博士生的使命愿景三个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如果说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那么使命愿景是大学精神的灯塔,时刻指引着大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明晰的使命愿景。开展使命愿景大讨论必须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把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方向,守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宗旨使命,坚定信念意志,勇于面对困难,把使命愿景变成扎扎实实的行动。

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2020级博士生李阳认为,当前国家社会需要发展,也需要稳定,需要平衡。在当下这个信息扁平化的时代,应保持开放包容、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努力做到最好,这是为了学科发展,为了科学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民族和国家发展。我们应为了心中的愿景,个人理想、民族理想、国家理想,坚定使命,不断奋斗。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有助于学术愿景的实现。为了这样的愿景,交叉学科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力求包容各个学科,联结各个学科,为学科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级博士生李阳

2022级博士生赵彩凤(拟录取)认为一个大学也好,一个专业也罢,都应该有着明确的使命愿景。而无论是大学还是专业的目标宗旨和使命担当,都应当与国家和人民相结合,胸怀“国之大者”。早在1938年,老校长竺可桢先生就指出,大学教育之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这番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掷地有声。胸怀“国之大者”,绝不是着眼于文章期刊、奋斗于影响因子,绝不是独居科研一隅、两耳不关窗外事,胸怀“国之大者”,应将科研施展于民众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对国家和人民的理想用科研行动写在中华大地上。

2022级博士生赵彩凤(拟录取)

2021级博士生姚若楠提出从三个层面看使命愿景。从历史层面,回溯浙江大学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总结学校办学育人的优势经验;要归纳梳理所含学科的特色经验,将最初的理念和目标具象化,并赋予其更多含义。从现实层面,立足“两个大局”,必须要将国家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工作结合起来,要教有所用、学以致用。从发展层面,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高等教育,浙江大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院应当立足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培养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工作者。

2021级博士生姚若楠

2021级博士生王静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需要师生通力协作,老师的引领作用固然重要,但学生如何成长成才,关键在于明确自身的定位,目标与规划。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和一名中共党员,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把握青春,不懈奋斗。从自身的短期目标来说,作为交叉培养博士研究生,我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补足自己在计算机学科方面的不足,努力实现计算机学科与法学学科的融通与运用,加强专业训练,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级博士生王静

经济学院学生林溪说道,学生讨论使命愿景应该从科研、学习实际出发,从为国家、为人民角度出发,解决中国甚至人类的现实问题。学术科研要能够接地气的同时百家争鸣。学术不仅要扣帽子,还能把帽子扣在脑子上,提供自己的理论创新,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学者要解决中国问题。


经济学院学生林溪

2021级博士生庞志豪认为,把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目标与民生福祉结合起来。科研不能单纯依靠个人喜好和利益要求,更重要的是国家需求。当前我们面临巨大挑战,双减政策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会有千千万万的变化,科研人员更应该勇担时代责任,让国家和人民更快适应新形势。

2021级博士生庞志豪

通过本次使命愿景大讨论,青年学生们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进一步激发了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与担当。在今后的一段时间,社科院和“文科+X”中心将继续组织师生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开阔胸襟视野,高标定位,形成广泛共识,凝心聚力,助推“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