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藤健一:构建当代人类学博物馆之文化资源共享型信息平台
2015年10月22日晚,“浙大东方论坛”第178次学术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国立浙江大学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阮云星教授主持讲座,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馆长,著名人类学专家须藤健一(Sudo Ken’ichi)教授作了题为“构建当代人类学博物馆之文化资源共享型信息平台”的精彩演讲。
须藤健一教授围绕如何构建文化资源的论坛型信息博物馆这一主题,论述了如何抢救性地保护和完善正在加速消亡的民族标本资料的保存与信息共享,是全球化时代赋予人类学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而这一功能需要民族标本资料的来源共同体(制作·使用的社会)的有识之士、相关专家以及博物馆的通力合作才能得以实现。本次讲座通过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正在进行的收集完善美国土著(霍皮人·祖尼人等)的资料、信息的具体案例分析,探讨构建文化资源的共享型信息博物馆的可能性。
须藤健一先生首先介绍了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简称民博。民博成立于1974年,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前后共有60名研究者在世界各地通过田野调查,目前收集了43万件(包括建馆前的收集的资料)的人类学民族学标本,这里包括民族资料和影像资料。民博提倡,民族学博物馆的使命不仅仅是收藏、管理文化资源,更应该在全球共同利用和共享情报。所以民博所收藏的35万件的民族资料精准地详细地数据补充和数据库化,信息多语言化(包括英语、日语和当地语言)及高度的信息化和公开使用,目前正在进行网络信息博物馆的项目。民博的研究者们不仅通过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还通过展示、讲座、保存资料等积极参与博物馆建设活动。特别是,研究者通过收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和保存为博物馆的展示注入了力量。须藤教授通过图片的形式介绍了民博建筑及常设展示。有1万平米的展示厅,分7个区域,14个展示场,从生活用品到衣食住行、礼仪、祭祀文化共展示着1.2万件的资料。其中正中间站设有中国文化展。
须藤教授接着从文化资源保护者的博物馆的角度进行了讲解。民博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进行田野调查,并形成研究成果,即通过研究者的展示、研究成果的出版及讲座形式来关注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继承。最近,欧美的博物馆比较重视美术的展示,民族学的展示渐渐受到冷落。民博作为民族学博物馆,非常重视自己的使命,从世界各民族的生活开始,包括衣食住行的文化、礼仪、祭祀等综合的民族学的展示。通过在大洋洲的米克布尼亚的帆船的研究、日本阿依努人的神的祭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研究、与参加国际会议等项目说明了民博作为文化资源保护的角色。并通过自己走访过的大英博物馆、德国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的对比讲述了与这些欧美国家的博物馆的区别。
又从构建共享型信息共享型博物馆的构建进行了说明。民博此型博物馆的构建是想利于全民、利于本民族,不仅仅是作为收藏,而是回馈给社会。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数据化及影像化,如果得到本民族的同意也将进行公开,以便全球信息共享。从110多个国家收集了43万件的民族资料,这个称之为来源共同体。收集到的都是人类学民族学的资料,通过民博的仓库的图片展示了收集到的资料。讲解了收藏库的整理和收集完善美国土著(霍皮人·祖尼人等)的资料、信息的具体案例分析,探讨构建文化资源的论坛型信息博物馆的可能性。
最后同学们从博物馆的收集到的民族资料的代表性、对民博资料的开放程度及对象、日本与中国韩国文化的联系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讨论。
(文/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