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座  讲座报道
讲座报道

李四龙:中国佛教的文化价值

日期: 2016-03-31 访问次数: 119

 3月28日晚,第185期“东方论坛”在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138报告厅如期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先生应邀作了题为“中国佛教的文化价值”的精彩演讲。

一、什么是文化?

李四龙教授从中西方传统中有关“文化”的概念入手,指出中国传统典籍里的“文化”代表一种教化,它的目标是要“化成天下”;而在西方语境里,“文化”首先是一种“意义模式”,只是多种人生态度里供大家分享的一种;而我们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时,实际上两者兼具。

二、夷狄之术

两汉之际传入中原的佛教,是中国社会的异质文化,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汤用彤先生称汉代佛教为“道术祠祀之一种”。李四龙教授从佛教的“自生系统”与异质文化之冲突、异族统治与戎神之发展、汉族佛教徒边国意识的兴起与西行求法、以及南北朝的佛道之争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丰富历史。

三、缘起、空性与平等

随着佛教在中国扎根,缘起性空、平等慈悲等思想也深入人心。李四龙教授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指出:“一切皆空”之于现代人有三层意义——对现实的批判反思、对现实的珍惜爱护以及重新理解自我为“无我”;平等以“空性”为基础,慈悲以“般若”(智慧)为本源。

四、治心与教化

佛教丰富了中国人的信仰世界,重构了中国人的文化结构,是心的涵养与超越,尤其是佛教所讲的心识理论、佛性论,深化了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思想。譬如,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佛教则主张性无善无恶。

五、结语:佛教是中国文化的建设者

佛教是无我、平等的融合机制,不仅是宗教,也是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主流形式之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史,是中华民族不同族群相互融合的历程。佛教是中国文化不断开拓和更新的参与者、推动者,是历史上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润滑剂。

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主任何欢欢研究员主持,是继哈佛大学范德康(Leonard van der Kuijo)教授主讲藏传佛教之“上师的功德”、东京大学斎藤明教授主讲印度佛教之“缘起与空”后,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浙大佛学”系列讲座之第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