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众议:关于文学与国家意志的一点思考
2016年6月2号上午,“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2讲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顺利举行。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关于文学与国家意志的一点思考”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教授主持。
陈众议教授从经典被改写的现象谈起,他认为随着文化消费主义的盛行,西方对经典的洗牌在近半个世纪达到峰值。这一现象对经典界定、大众阅读、文学研究、文学史写作等有很大的影响。在解构主义思潮之后,对经典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它到底是随世的,还是普世的?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时代的还是恒久的?陈教授指出,对于一个尚且处于弱势的发展民族,基本信仰是不容阙如的。一旦丧失集体主义、民族精神,任何发展、振兴便无从谈起。因而,经典必须包含时代感、民族性。经典的界定和经典谱系的建构与民族身份息息相关。
接着,陈教授着眼于经典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对中外一些作家作品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例如,他提到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在学界被忽视的现象,近年来几乎没有人潜心研究这两位作家。相反,俄国另一位陀思妥耶夫斯基却一路走红,巴赫金等人相继研究探讨。陈教授援引了弗洛伊德对陀氏人格的评价,认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固然有他一贯的偏颇之处,却还是十分深刻的。陈教授指出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淡出批评家的视阈,而左拉和陀氏成为我国批评界的宠儿,很大程度是因为西方刻意淡化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国家意志。与此同时,国内作家鲁迅、巴金等让位于张爱玲、徐志摩,这也与国家意志的淡化、市场资本的运作、认知方式的变化等有很大的关联。陈教授谈到他十分认同傅雷对张爱玲的评价,认为她的作品缺乏时代感,而没有时代感和民族意识的作家是无法跻身经典行列的。
最后,陈教授指出经典必须与市场经济保持距离,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等人为例,他们的作品高度国际化,十分畅销,但却没有反映民族特色。在讨论环节中,就国家意志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