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名师文萃
名师文萃

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日期: 2016-09-22 访问次数: 153

成中英1935年生,祖籍湖北阳新。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哲学家,国际中国哲学会创办者、国际本体诠释学学会创始人,《中国哲学季刊》创立者和主编。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赴美留学,先后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及本体诠释学,著有《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本体与诠释》、《易学本体论》、《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等。

 

 

从大学之道到中国哲学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都在追求知识,而西方大学追求的是以真理为要求的一种知识;那么,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是:真正的大学之道,是不是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

就中国的传统来说,在儒家的思想里面,大学之道是什么?这里涉及人本身的问题:人到底是怎么思量自己,怎么达到人的要求,怎么实现人的价值,进而成为一个真实的、完整的、美好的人?我想,人的生命是人存在的一种实现,为了人类整体发展理想的实现,人不可能把自己关起来,你的生活条件、环境需要你对这个世界进行真实的表述。但人类在发展目标的实现上离不开分工,当然,这种分工不能脱离一个完全的、整体的关联,因为人的存在、物质的存在,以及其他任何事件的存在,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对于经济上的要求就是全球化。儒家提出,要与人为善,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而建设这样的社会就需要人们有机会、有能力、有条件去公平发展,发展不同的群体。

具体到个人,人不可能存在于一个点上,一定要全方面发展。一个人在一定的时空里有一定的特色,他应该通过实现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能力来实现一种美好的价值。这是一个新的目标,人不能停滞于一个层面上,我们需要自我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新。我们还要把它推广出去,建立一个完美的世界。事实上,文化就是兼容并包,它不是把一切变成一样东西,而是让大家觉得很有活力、很有动力。文化应该是多样性的、多元化的,这在政治上体现为自由民主,在经济上体现为财富创造、充实生活,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

大学就是我们追求人性化的一个过程,它能够使这个社会走向一个更好的、理想化的境地,也能够使它变得更加规范化。所以,大学就是这样一种教育、这样一个传授。过去大学的目标被定位于追求真理,这和西方传统有关。现在我要谈谈中国哲学的内涵,中国哲学相对西方而言具有一种更丰富的内涵。我们现在谈的中国哲学好像是比较古老、比较闭塞的,或者说我们经常不知道它到底具体是指什么东西。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带给大家一个比较充实、比较清晰的认识。

大学追求什么?我并不否定知识和真理的重要性,可是不管我们怎么去了解知识、怎么去了解真理,它都已经被固定了,但是语言是一个活的东西、是开放的,每一个语词都需要人来给他寓意。过去人们已经给了语词一些寓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概念。这样一个语词就具有了一定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含义给它一些定义。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透视它的寓意给它一个更深刻的说明,甚至于给它另外一种定义。也就是说,语词的定义表现了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世界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体现了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去了解语词。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哲学的本身含义并不是空泛的。

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有很大的改变,这要归因于中国的发展和成功。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中国的发展和成功是有目共睹、被世界所肯定的,这种发展实际上是把中国内在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了。但这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我们所追求的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就是中国人的智慧。经济上的发展只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开始,它需要一种文化和理论的氛围。我们不仅需要给它一个合理化的说明,还需要给它一个规范,使它发展地更好,使它具有一种普遍性。中国的发展需要中国文化的正确,需要中国哲学的壮大。中国哲学是人类文化遗传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让它成为我们自觉性的一种理解,让它发展得更好、更能够产生一种真实的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回到过去,并不是说要忘记我们的需要和目标。从我们的传统理念讲,具有一种权威性和自觉性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支持或者是政治上的追求,而是要体现人民生命价值的需求。

哲学在中西之间:差异与沟通

中国从来没有在传统中放弃过哲学,这里的哲学并不是指“哲学”这个概念,因为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哲学。中国把西方的哲学理解为只有在一种知识的探讨里面、在真理的探讨里面才能够实现的东西,所以可能会产生一种把智慧转化为知识的倾向,这也是文化环境使然的缘故。西方哲学产生于一种环境主义之中,人对当时那种环境产生怀疑,进而需要人在客观上有一个很明显的表达,所以西方哲学具有一种探索对象、找寻真相的天然需要。发展到最后,哲学便成为建立一种标准、建立一套体系,这样结果反而是脱离了现实。西方哲学是走向一个非常抽象、非常完美的理性世界的哲学,就像几何图形一样,要找真正的圆、真正的方、真正的直线,这是一种逻辑性的思考。这里很重要的一个要求是:要把这种抽象的真理落实下来。西方哲学要求我们客观地了解世界、了解人,要求我们排除主观,甚至排除感觉,这种传统使西方人能够去找寻一个客观的、可以普遍遵循的知识,或者说就是要把它变成科学的知识。当然,西方也有宗教,但是西方是要把宗教拉到现实中来、要把知识更进一步拓展,它一直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到底是什么?人是一个科学的对象,还是说人只是一个上帝的信仰者和支持者?人的意义到底何在?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中国哲学来回答。

中国哲学里面有明确自己的智慧,不是把自己当做对象,而是知道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载体,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物。我们不仅要了解自我,更需要对这个世界进行认识和观察。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内在生命力其实就是宇宙的生命力,宇宙的生命力能够去创造宇宙,人也应该能创造人的宇宙。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哲学的“哲”字是日本人在18世纪翻译出来的,来自古语“知人则哲”,这是很有道理的。“知人则哲”不是说只有我一个人,它包含自己和他人,人的概念是既具有个别性又具有普遍性的,既是个体又是群体的。所以,中国人拥有很多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怎么去和他建立关系,怎么从认识自己发展出去,怎么从个体的人到博思人与物。达到这样的一种认识,就是社会的一种智慧。在这个认识之下,中国哲学的确是一个很真实的哲学。不是说我们必须要把哲学分成西方的或者是中国的,哲学根本上就是人的一种自我认识;或者说,哲学就是理解人的学问,它包括如何理解、发展人或者是如何珍惜自我、珍惜生命。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哲学是哲学原形的代表。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哲学具有四个方向:

第一,根源性。任何一个哲学问题都要追其根源,它源于何处、它是怎么来的,这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随着哲学的发展,我们要重视这样的问题,我希望中国人能够直接地把它提出来。

第二,实体性。人的存在或者说存有既是实践性的,又是内在性的,不是只是一个历史过程,而是当下有一个根源在里面。这个根源是要把现代的根源和内在创造性的根源相结合,但这并不等于本原性或者是根源性的问题。

第三,发展性。人是一个思维的实体。我们要说明他是什么,这是实体的根源问题;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他的发展性,他到底怎么去发展?他发展的基数是什么?他运用什么样的一种动力去发展?

第四,目地性。人还有一个目标性和目的性。

中国哲学本身作为一种哲学来说,具有这四个方向,因此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从中国人的文化发展当中看,它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是脱离不了关系的,所以,中国哲学既具有发展,更具有根源性。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有本源性,它们都是在根源上面发展的,是以实体的发展作为支撑的。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也可以充实自我、逐步去解析和发展自己,这样就形成人类发展的不同途径。我们为什么能够“和而不同”,其实事实上是“不同而和”,因为本来根源是不一样的。当然,不能说因为国别的差异,就不能建立一种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事物的了解来建立这样的关系,因为人的发展最后是整体性的。简而言之,就是人在根源上是一体,然后进行多元发展,最后回归到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是对中国哲学建设性的一个思考方式,这个方式实际上也体现在西方思考的方式里面。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中国哲学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这个过程所面临的困境,即,哲学发展遇到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一个哲学的思考,从它的根源性、实体性、发展性和目的性的问题上来考虑,即使你没有发展,也存在着问题,问题本身就是存在着的。我们要不断地在发展中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有理由、有必要去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发展方向来充实自己。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中国哲学基于人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两个方向:一是对宇宙的观察;二是对自我的反思,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了《周易》这本书。过去大家把《周易》看作是占卜之书,甚至现在研究它的人还是有这样的一些想法,认为《周易》就是迷信,是对自我认识的不足。事实上,《周易》在哲学里面非常重要,在中国古老的哲学发展中,我们受到的更多的是实际事物的影响,而不能从中跳出来,不能找到它的根源、它的实体、它的发展以及它的目标,我们困于其中、迷失了自己,中国的哲学变成了僵化的、死板的、没有内涵的,甚至缺乏生命意义的一个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人们进行思考,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随着问题的与日俱升,中国哲学不能够应付当时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儒家的发展有一段非常粗犷的时期;道家也是如此,不能够进行一个理论的提升,或者重新审思。历史上有很多人看到这种情况,他们不断地探讨“圆道”,这个“圆”很重要,大部分人忘记了这个“圆”、忘记了事情的内涵。所以中国哲学和一直在发展的西方哲学比较起来,的确是有落差的,当初要走向西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现代化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从现代的角度来掌握现实的力量和真实的力量,能够用理论、信念去说明生活、规范生活、开发生活和改进生活。我们需要对传统的理念进行不断更新、思考,使它充实起来。这是根源性方面,而发展是靠人来替他充实的,是靠人的经验和人的不断认识来充实、改变的。现在我们翻了很多康德的书,主要是两套新的翻译,李秋零教授和邓晓芒教授。我在哈佛大学念书的时候,感觉康德的书有一点像中国哲学,因此我认为康德哲学是有中国哲学面向的。这个意见提出来之后,很多人觉得不可能,因为康德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总结古典西方、同时又整合现代西方的人物。康德提到了人的自主性、人的理性、人的完整性和人的道德性,这跟中国哲学有明显的关系。康德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具有充分意识的存在,即使是一个动物,也不能说它是一个机器。从中国哲学来看,万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血气相连的概念。动物只是比我们低一等而已,不能说它没有生命,也不能说它没有快乐。中国哲学认为万物有情,每一种物质或多或少都具有意识的状态。而早期的法国人认为,动物只是一个机器;甚至到笛卡尔,他也还认为动物只是机器,没有灵魂。

不仅仅是康德,我认为整个西方哲学都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影响。17世纪后期,由于通信的进步,中国的儒家经典在西方都有翻译出版。这对西方哲学有重大的影响。所谓启蒙运动,就是17世纪时期在中国和西方双方沟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我认为,很多西方哲学家他们用的其实是中国的经验,他们把中国经验发挥出来,成为了一套理论,然后形成一套行动的基础和计划。比如西方人重视人的自主性、主宰性,这些理念其实是在中国哲学的理念之下实现的。这也是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所表现的。

什么是人的自主性?是说人能够自己管自己,能够规定自己做什么,能够规定自己把自己当成存在世界的一部分和一分子。也就是说,他重视人存在的一般性和普通性,他的规定具有一般的语法意义。简单而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人的标准的一个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康德理论的内涵是什么?人为目的。在此基础上,西方发展了一套完整的自由、人权和尊严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人的自主性。从诸子到陶渊明都在谈这个问题——人跟人相同,在一起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通过理性的思考,延伸到法律,把它深入推广,于是就融入了人的需求。所以说,中国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

中国哲学如何走向现代与世界?

可以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已经在康德里面实现了,只是我们今天把它忘掉了。这个现代化也是一种世界化,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普遍性,现代化的意思就是说给他一个寓意,通过当时真实的需要,听从其普遍的认同即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的肯定。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一人人都能够追寻的目标,它不一定很完美,但我们要不断给它生命和营养,给它一个新的发挥的机会或者是一个范围。

回过头来看,人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人既要生命又要道德,也要美感,人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动物。不同的哲学强调不同的重要面,都有其专业性,但专业性也要拿到整体性的哲学范围里面来思考,也就是人存在的基本目的和根源的范围,所以简单地说,人存在是一个哲学的存在。你可以做一个科学家、一个经济学家、一个技术员,但这都不妨碍你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我们要自觉地去挖掘,去思考问题,去给予自己一个更好的形式。所以我认为,哲学是管理的基础,而不是经济的基础。

作为一个现代人,哲学给予我们的是现代性的一个基础;但它也需要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思考给它一个潜在的内涵。所以它和中国密切联系,是当前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理念存在一个潜在性,要求的是创新。但它对世界的认识又是普遍性和全球性的,是可以在理念上分享、实践上示范的。这样中国哲学就具有一种高度的世界性,这时我们才可以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的奥运难道不代表中国的哲学吗?我们现在要更好、更充足地去发展中国哲学,这对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管理和中国的社会肯定是有好处的。

今天我们会关注到中国有一个道德的问题,道德是一种自主的规范,单靠外在的规范是不够的;外在的规范体现为管理的重要,内在的规范则体现为伦理的重要。伦理是一种自我的管理,管理是一种群体的伦理。中国社会追求的整体性具有一种活力,今天我们已经有时间去思考;过去因为战争,中国人被逼到一个几乎没有办法思考、发展的空间。那么今天我们有这个能力了,难道我们就只是享受生活吗?中国现在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是中国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现在,西方也希望中国发挥作用,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智慧上的。比如在过去20年来,流行一种学问,叫“欧洲道家”,有一个沃克大学的教授就把自己称之为“欧洲道家的学者”。这是因为欧洲战后受到很大的损伤,环境破坏很严重,他们希望和平、希望拯救生态。他们认为老子和庄子有两个好处:给人一种独立的自由;让人的精神不受到生活的干扰。一些道家的文章,有很多欧洲和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环境学者来拷贝。为什么?因为他们把它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案。老子、庄子也是一种现代化,也是一种世界化。而且他们把它看作是对生态的一种保护。过去西方人讲生态是因为人的目标,他们认为保护生态像保护一只猪一样,结果还是要抓来吃的。现在我们保护生态,是因为生态本身具有自主性,生态本身需要保护,人与自然是彼此相靠的,人不能够阻碍自然的发展,这是一种生态主义,而这种生态主义是道家所发展出来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家在这方面弥补了西方人只是追求科技、追求理性的缺陷。他们不但不能否定,而且还需要,也就是说,中国在这方面体现了一个高度的资本主义的智慧。所以说儒家、道家,是世界哲学一个非常丰富的财产。中国的现代性是因为中国哲学本身就具有现代性和世界性。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也应该再回到中国哲学的标准里来。我觉得这个非常需要。

 

 

问:成教授,非常有幸拜读了您的著作《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跟现代管理理论完美结合的;但作为一个在职工作人员,我感觉这本书的理论跟实践并不能完全相结合,那么,怎么样把我们的哲学转化为一种实用性的方式和方法?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早期需要的是科技,是制造业的技术,但是这些东西到最后都要归整到市场的推广问题、产品的创新问题、人力资源的供应问题等,最终形成一种“共赢”的机制,而不仅仅是股东利益或者参与者的利益。中国传统哲学高高在上,没有落实到管理学这一块,它没有考虑如何提升判断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甚至没有组织、观察这样一种概念的范畴。我想我们现在可能还在启蒙之中,只是想把这块架构起来、想用哲学来提升管理者和行政者的判断能力和眼光。我的经验来自朱子的思想,我觉得他有直觉但缺少理论,而我们走向世界、要把事业发展得更大,不可能不进行一个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我在《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这本书中,是想创造一个理论基础,让它们能够发挥出来。但若有人想把它落实在实践上,那是好的,如果加以时间,我也愿意具体考察和充实这方面的内容。

问:我认为真理存在于一个流动的过程,东方的哲学家和西方的哲学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能会遭遇一些不同的意见,会产生分歧,那应该如何处理?

答:对西方的文化,大家要有一种辨析的能力。当然,中国对哲学的确还没有更多的贡献,但也不能说没有贡献。我们需要检讨从18、19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因为我们的未来,不是建立在单纯的个人良好的心愿上面,而是建立在和西方的交往上面。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政治也在发展,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同西方人完全一样,中国人的政治文化需要建立在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上面。我认为“文化自觉”很重要,没有本身的自觉,怎么去掌握中国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