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座  讲座报道
讲座报道

王作跃:竺可桢与中国科技

日期: 2016-12-12 访问次数: 24

2016年12月7日晚,“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十三讲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举行。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王作跃教授应邀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竺可桢与中国科技》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李恒威教授主持。

竺可桢(1890―1974)是中国现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史家,1936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发展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多方面重要贡献。在讲座中,王作跃教授结合自己近些年来在竺可桢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以及跨国科技史研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聚焦竺可桢所参与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国科学社建设、国际地球物理年、南北极考察、“文革”中恢复中科院的基础研究等几项重大科学研究和科技政策案例,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脉络以及竺可桢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作跃教授指出,竺可桢是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第一代中国科学家和科学组织者的杰出代表,学贯中西、古今、人文和科学。从庚款留美到中国科学社、从东南大学到浙江大学、从中央研究院到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多方位的贡献,包括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和科技政策等方面。他认为,平衡和融合可以说是贯穿了竺可桢一生的科学和政策选择,具体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科学专业精神和爱国民族主义、国际视野和国内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在倡导健康的科学文化观的今天,竺可桢提出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仍然应当成为优秀中国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向往的精神境界。

报告结束后,李恒威教授对王作跃教授的报告内容做了简短总结,特别指出在即将迎来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重温竺可桢老校长提出的“求是”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启示。在提问和互动环节,参加讲座的浙大师生积极发言,就“竺可桢的求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融合”、“竺可桢的情感世界”、“《竺可桢全集》对竺可桢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以及跨国科技史研究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王作跃教授一一作了深入而清晰的回答。

  (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