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论现场
讲论现场

李德顺:“学”与“人”——从人的本质谈起

日期: 2017-10-19 访问次数: 245

2017年10月12日,浙大东方论坛邀请哲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为我校师生举办题为“‘学’与‘人’”的专题讲座。讲座从我国哲学界为世界哲学大会预备的“学以成人”主题开始破解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指出21世纪的哲学应该要围绕着如何理解人、如何对待人主题的展开。李德顺教授以社会上炽热的话题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例,说明了作为最新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是科学家依据人的学习能力制造出来的人工“人”,虽然是能够学习,表现在学习能力上可以超越人类,但并不等于机器人是现实的人,而且科学家所制造的人工智能也可以依据人类社会关系的联结方式而保护和尊重人的自我意识和心理,但即使如此,人工智能也并非现实的“人”。人工智能归根到底是今天的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制造的产品。通过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世界与人类社会中“人”的区分,进而说明哲学要面向人类社会,一定要深入到人类社会现实的问题,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社会的的产物。要解决人的问题,就须要分析“学”与“人”的关系,哲学不能只是从某种单一的直线性的思维作自己的方法,而要从人类社会中探求什么是“人”、如何才能“成人”。

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维度解决人的问题,但关键要从人作为生命物质的共同特性作为出发点。李德顺教授以中国传统哲学家荀子所主张的“人而能群”的观点为例,说明人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历史文化的方式才能成为人。这是人类社会共同、普遍的价值观念,也是新的哲学发展的方向。21世纪的哲学,从个体的人的存在转向社会化的人,同样,应当把人看成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过程中的人,看成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人。这就需要我们从单纯的知识、和抽象的规定性来看待人的方法转向以社会历史文化为基础来理解人,从人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人。

在120分钟的讲座中,李德顺教授以睿智的语言、幽默和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现时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不能停留在传统哲学从知识、技术等工具理性来理解人的层面,而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上看待人,更重要的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理论高度来理解人的本质,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理解何以“成人”的“学”。对于听讲座的同学来说,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人文启蒙;对于慕名而来的教师们,更是深刻的思想启迪。讲座在李德顺教授和同学们相互对话的高潮中结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