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论现场
讲论现场

Lukas Nickel:文献与考古发现中所见的张骞西行 ——张骞看到了什么?

日期: 2019-04-17 访问次数: 88

2019年4月15日晚,“浙大东方论坛”第228讲——“文献与考古发现中所见的张骞西行”,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农医分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协办。主讲者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主任Lukas Nickel(倪克鲁)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缪哲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IMG_8106_resize.JPG 

 

 IMG_8112_resize.JPG 

Nickel教授首先介绍了汉武帝的派往中亚的特使张骞的生平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而后通过在阿富汗地区及中国所得的考古发现,就文献与实物“二重证据”之间的关系,做了解释与探讨。

IMG_8131_resize.JPG

《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中,均提及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张骞之后中国及中亚使团频繁互访、物质文化密切交流的史实。这些记载如果正确,中国及中亚的考古发现中,应留有大量证据。然而至今,相关考古文物甚少,例如阿富汗地区只有零星的中国漆器和铜镜。中国出土的中亚文物,相较阿富汗地区而言较多,例如: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博山炉、中亚特色裂瓣纹银盒、杂乱仿写希腊语的铅制硬币等。再如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霍去病墓石雕的“马踏匈奴”、“卧马”、“伏虎”等。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Nickel教授根据阿伊哈努姆遗址的雕塑推测,霍去病墓的雕塑很有可能受到希腊化世界公共雕塑概念的影响。但是综合来看,考古的发现量不足以支撑文献中记载的中国与中亚交流之盛况。

IMG_8142_resize.JPG

《史记》中记载“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书》中记载“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均指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亚各国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

Nickel教授根据汉武帝时期诸侯王的出土文物推测,来自中亚各国的物品更多可能只存在于当时最高级别的皇家陵墓。另一推测便是非官方的交流远远早于官方交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张骞西行定为西域物品进入中原地区的时间起点,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流应发生得更早。

IMG_8134_resize.JPG

IMG_8143_resize.JPG

讲座介绍了中国与中亚考古发现的大量实物,加强了在场师生的理解和直观感受。讲座结束后,我校艺术史和考古领域的专家及来自其他专业背景的师生,与Nickel教授进行的热烈讨论与交流。

 

 

文字:张韵茹

摄影:苏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