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论现场
讲论现场

商伟:曹雪芹的视觉想象与清宫艺术:从《红楼梦》中的三幅图画谈起

日期: 2019-07-02 访问次数: 315

2019年6月28日晚,“浙大东方论坛”第230讲“曹雪芹的视觉想象与清宫艺术:从《红楼梦》中的三幅图画谈起”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协办。主讲嘉宾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杜氏中国文化讲席教授商伟先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商先生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引出《红楼梦》中的真假辩证关系问题。与传统从有和无等角度来解释真假辩证不同,商先生在本次讲座中以视觉文化角度体现的时代性来对真假进行解读。

商先生的讲授内容从《红楼梦》中的三幅图画以及宫廷艺术对《红楼梦》的回应两方面来展开。《红楼梦》中的三幅图画分别是未能在小说中真正完成的大观园图、刘姥姥迷路后撞见的立体错觉画以及宝琴对真真国女子的描述。宫廷对《红楼梦》的回应体现在长春宫两侧廊道中的18副《红楼梦》主题壁画以及后世所作的大观园画中。

《红楼梦》中第一次提及大观园是在第十六、十七回,商先生指出此次是大观园的命名之旅和诗之旅,将大观园纳入了诗文化语境之中,依旧是属于文字。第二次在第四十回、四十二回中提及大观园时,才是真正开启了《红楼梦》图像书写的阶段。当刘姥姥找贾母绘制大观园图的时候,《红楼梦》中的真假吊诡达到了一个新的极致。从此之后,大观园中的人物展开了对大观园图如何绘制的议论。商先生以宝玉看镜中的自己作比,向大家诠释了大观园中人构想大观园图内容这一事件体现的真假辩证。虽然最终大观园图未能完成,但在文字中引入视觉叙事模式以及带入与画相关的制度和材料无疑是《红楼梦》的创举。

第二幅刘姥姥撞见的立体错觉画源自宫廷错觉画。女子在门帘后张望,呈现邀请态,这也是宫廷错觉画中的常用母题。商先生以“倦勤斋”为例,通过介绍墙壁上运用透视的通景画、宫女画像等,阐释了如何从错觉到清醒;而楠木的仿竹建筑则是使人们难辨真假。

第三幅画是对真真国女子的纯文字描写,商先生指出其背景却是西方盛行的中国风绘制风格。商先生以郎世宁绘制的“香妃图”以及所谓的“黛玉葬花图”向我们解释了其变装肖像画的实质。

在宫廷对《红楼梦》进行回应的板块中,商先生提到长春宫东西廊道尽头的两幅画是错觉画的继续,同时也是对《红楼梦》中那幅错觉画的评论,构造了从长春宫到到大观园的错觉。壁画内外形制的一致,使人难以分辨自己究竟是处于长春宫还是大观园。

后世所作的大观园图目前无法确定其作者,但通过吴士鉴的《清宫词》记载,可知存在瑾、珍二妃召画师所作的说法。商先生通过画作的发现地以及画作内体现的建筑形制分析,指出大观园图很极有可能为宫廷所作。画作采用了时间空间化的手法,以全景的手法遮蔽了内部时间的差异性。画作中存在7个宝玉,分属不同场景,但互相之间并未先后之分,也不存在目光交互。商先生重点强调此画作是以正常视角呈现的,相比于其他的多场景画作多了一种邀请观众入画的意味。

商伟先生生动的想象、严谨的论证,深深吸引了前来聆听的同学和老师,演讲主题以及商先生渊博的学识,也极大引发了听众的共鸣。演讲结束后,听众踊跃提问,商先生慷慨应答,气氛十分热烈。(撰稿人:滕爔斋,摄影:苏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