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座  讲座报道
讲座报道

张越: 顾颉刚疑古学说的“时间旅行”

日期: 2019-11-25 访问次数: 413

       20191114日下午1430分,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35讲“顾颉刚疑古学说的‘时间旅行’”在西四教学楼历史学系四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协办。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教授主讲,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张凯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刘进宝教授、陈新教授、鲍永军副教授、邓华莹博士、赵四方博士与浙江大学师生聆听报告并参与学术交流。

       讲座伊始,张越教授开宗明义指出顾颉刚的疑古学说从1923年开始产生,自此以后随时间之“旅行”而不断遭遇新旧问题的洗礼。张越教授以1923年为时间点,讲述疑古学说核心观念“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形成的历史过程。1923年之前,顾颉刚受到章太炎、康有为、胡适、陈垣等学人书籍或言论的影响,在1922年为商务印书馆编写教科书时,顾颉刚发现尧舜禹的地位问题,提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引起学界的震动。从1923年到如今,该观念仍然持续受到学者的关注。1923年—1926年,顾颉刚在与刘掞黎、胡堇人、柳诒徴等进行古史论战时系统的提出了疑古学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后,“古史辨派”由此得名;1929年,顾颉刚的《本国史》遭民国教育部查禁;1936年,冯友兰提出“信古”、“疑古”、“释古”三派说;1930—1940年代,梁园东、马乘风等批评“古史辨”,认为其“腰斩中国历史”;1952年,“古史辨派”中人童书业、杨向奎等批评疑古学说;1992年,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引发新一波对顾颉刚疑古学说的评论;2010年,八集5962册《顾颉刚全集》由中华书局全部出版。接着张越教授着重讲述了1923年之后每个阶段的内容。顾颉刚的疑古学说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书写的历史:“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包括三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第二部份即事实的历史。判别古史可信与否的四项标准: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最后张越教授比较了新旧史学与中西史学的区别,顾颉刚的学说固然缘于“我的情势、我的境遇”以及“历史演进”思想等因素而来,但是启示我们对事实的历史、书写的历史等一系列史学理论概念的区分,而这些都是中国史学转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现代中国史学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的基本环节。顾颉刚的疑古学说是一个由中国学者用中国本土学术资源建立的史学理论体系,告诫我们要坚持“求真”的原则、科学的精神、批判的态度研究历史。

 随后,张越教授与在座师生就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史学求真与致用的关系、立足中国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建构等议题,展开充分讨论,在场师生深受启发,收获良多。

 

撰文、摄影 邓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