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东方论坛•典学堂”第九堂——刘正伟 :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
20世纪中国新式教育的发生及变革始终与民族主义运动相关联。本讲座着重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诉求出发,考察20世纪前期中国教育几次重要的改革,从理论的选择,制度之建构,课程之实施及成效,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探索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教育。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图书馆
协办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主讲人:
刘正伟,1966年生,2000年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科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课程改革与教科书、教师教育及国际母语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等。学术著作有《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马相伯》(与人合著)、《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主编《课程政策与课程史研究》丛书、《国际母语教育经典译丛》、《夏丏尊全集》等。
第一讲 民族主义与清末教育改革
时间:2019年12月5日(周四)19:00
地点: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
民族主义运动总是在民族国家的危机之际发生。清末新式教育是在民族主义主导之下发生及发展。如果说新政时期文化民族主义出于捍卫儒家文化、挽救传统教育的危机而发起的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自上而下的新式教育运动,建立起了现代教育体系,那么,1907年以后,政治民族主义则在政治的诉求之下,积极推进国民教育普及,扩大国民受教育权利,调适和重建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并逐渐摆脱日本的影响。民族主义运动及思想诉求的转变促使清末新式教育改革的变迁。
第二讲 一个哥大教授眼中的中国教育: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孟禄对中国的三种叙述
时间:2019年12月11日(周三)19:00
地点: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
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里叙述了他想象中的东方教育典型中国教育的传统及性质—“再现式教育”及现代转向遭遇的问题。1922年,孟禄应邀来中国调查新教育。他劝告中国教育界厉行共和主义,以培养民主社会的良好公民为目标,实施平民主义教育,改革学制,推进科学教育;1928年,他面对美国社会各界对中国不实报道和指责,他根据在中国数次调查报告撰写了《在现代化演进中的中国》一书,极力向美国及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并指出中国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孟禄指出,对中国的发展与改革,西方人必须增进了解,而且需要耐心的理解、同情和宽容,要以宽容帮助而非压迫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因为中国是在东方传统社会的框架内引入西方的新式教育。中国通过这种方式为新的统一的国家文化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第三讲 20世纪中国教育之公民的诞生:新学制课程研究
时间:2019年12月23日(周一)19:00
地点: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四楼会议室
在地方自治运动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之下,中国新教育改造揭开了新的一页。1922年以培养民主社会良好公民为诉求的新学制改革以美国教育模式为蓝本,积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制度,重新定义和全面改革新式教育:从确立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采取六三三学制,中学阶段划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到课程采用选科制,按照固定课程、差异课程及选修课程建构课程体系,中国新式教育改革重新谱写了“真共和之教育”的新篇章。它为1930、1940年代的中国教育发展奠定了的思想基础和的结构框架。
第四讲 抗战时期课程想象与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从蒋介石的手令说起
时间:2019年12月30日(周一)19:00
地点: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社会各界开始反思与检讨新教育问题,探讨教育改革的路径。知识界提出了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培养民族意识、加强科学教育、实施公民教育、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议;蒋介石先后多次下达手令指示教育部,恢复旧道德,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建设国民道德,以政治教育为中心,建设以农村为本位的中国社会;教育部在知识界要求改革的呼声及蒋介石的指示下,以抗战建国为方针,积极探索民族特殊历史时期的课程改革,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社会不同阶层及力量对课程的想象反映了抗战时期民族国家建构的不同路径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