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座  讲座报道
讲座报道

刘正伟: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

日期: 2020-01-07 访问次数: 428

       2019125日至30日,“浙大东方论坛·典学堂”第九堂“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教科书研究中心协办。主讲人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正伟教授,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程丽老师主持。

125日,典学堂第九堂第一讲“民族主义与清末教育改革”开讲。刘正伟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清末新式教育的兴起与民族主义运动有关。如果说文化民族主义揭开了新政初期的新式教育的序幕,尤其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为标志,那么,1907年以后,政治民族主义则主导了之后的教育改革:从190738日颁布《奏定女学堂章程》,到1909年初等小学规制调整,推进了国民教育;中学堂文、实分科,谋划人才教育。刘正伟教授最后指出,清末民族主义运动推动了新式教育变革的路径及话语取向。

1211日,刘正伟教授以“一个哥大教授眼中的中国教育: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孟禄对中国的三种叙述”为题为大家带来典学堂第九堂第二讲。刘教授指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史家、中等教育专家孟禄教授1900-1930年代对中国教育先后作了三种叙述:第一种叙述是在美国本土时,孟禄对中国教育历史及变革的想象。他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叙述了他想象中的东方教育典型—中国教育的传统及性质,即“再现式教育”及现代转向时期所遭遇的种种问题。第二种叙述是孟禄来到中国,实地考查及调研中国新式教育,并提出批评及改进意见。1922年,孟禄来中国调查新教育,并提出实施民治主义教育,倡导科学教育,注重职业教育,改革学制等建议。第三种叙述是孟禄回到美国之后,对现代化变迁中的中国抱以理解、同情及支持的态度。1928年,孟禄面对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实报道,根据他在中国调查报告撰写了《在演变进程中的中国》一书,向美国及世界展现一个现代化演进中的真实的中国,并以此说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

1223日,典学堂第九堂第三讲将目光投向“20世纪中国教育之公民的诞生:新学制课程研究”。刘正伟教授首先介绍了新学制问世前中国教育界酝酿学制改革的七年探索之路,以及新学制对美国综合制中学课程改革的借鉴与吸收;随后刘教授从新学制的性质与目标阐述了公民教育的诞生,从新学制的结构到课程体系具体阐释了公民教育的建构。刘教授最后指出,在公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行政主义和教育专业主义的对弈,行政主义主张一元化,用一种标准考核,强调效率;教育专业主义主张分组,以适应个性及分程预备。最终,美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及经验不能适应民族特性,新学制的公民教育被民族主义教育话语改写。

1230日,典学堂第九堂第四讲“抗日战争时期课程想象与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以蒋介石手令为中心的考察”顺利举行。讲座伊始,刘正伟教授介绍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背景,社会各界开始反思与检讨新教育问题,探讨教育改革的可能路径。知识界提出了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培养民族意识、加强科学教育、实施公民教育、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议;蒋介石先后下达11次手令指示教育部,恢复旧道德,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建设国民道德,以政治教育为中心,建设以农村为本位的中国社会;教育部在知识界要求改革的呼声及蒋介石的指示下,以抗战建国为方针,积极探索民族特殊历史时期的课程改革,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最后,刘正伟教授提出,社会不同阶层及力量对课程的想象反映了抗战时期民族国家建构的不同路径与图景。

讲座之后,同学们与刘教授热烈地探讨了现代民族主义与教育变革及发展的问题,以及民族主义如何面对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探索本土教育发展道路问题。本次讲座丰富了同学们对20世纪前期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引发了大家对教育改革与民族主义关系的思考,拓宽了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问题的研究思路。至此,典学堂第九堂圆满结束。

 

 (撰稿:水鑫怡;摄影:苏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