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论现场
讲论现场

樊和平: 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

日期: 2021-05-18 访问次数: 713

       2021514日晚,“浙大东方论坛”第239讲“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农医分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图书馆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哲学系和人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协办。主讲嘉宾为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和平教授。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大春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教授、哲学系主任金立教授、陈亚军教授、林志猛教授等诸多师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林志猛教授主持了赠书接收仪式。樊和平教授向浙大哲学系赠送了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全七卷,12册),及其个人的三卷本专著“道德形而上学三部曲”。黄华新教授发表了致谢辞。他谈到,樊教授不仅是名人高师,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30年前樊教授曾将其成名作《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赠予老杭大校长沈善洪教授,沈校长仙逝后此书又赠送给浙大图书馆。此书今日再现讲座现场,樊教授再度签名留念,将成为浙大和东南大学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随后,哲学系主任金立教授向樊教授颁发了收藏证书。

     讲座伊始,樊教授指出伦理学三方面的问题意识:1、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理论如何收拾“现代性碎片”,建立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体性?2、中国伦理型文化到底为世界提供了何种“中国经验”,因何成为人类文明的独特形态?3、全球化时代,中国伦理道德及其哲学理论能否、如何继续成为人类文明的独特风情?接着,樊教授指出本次他将尝试讲解的方法:一是在打通中国传统与黑格尔精神哲学基础上,进行中西文明对话研究;二是对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文明事件进行精神哲学解码,进行历史哲学叙事,并结合现代社会调查历史大数据进行互证、辉映,试图从中发现研究问题。

循着这些问题和方法,樊教授首先为我们讲解了“何为伦理觉悟”。他认为,“伦理—道德觉悟”乃是最重要的现代觉悟。无论是陈独秀之“伦理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把伦理觉悟推到民族的最后关头;还是罗素之“伦理觉悟”与“道德觉悟”“有组织的激情”历史地相对应的宣告,把伦理思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人类整个种族的存亡高度,都无不向我们宣示了伦理觉悟的终极意义。樊教授指出,在今天,伦理觉悟已经被提到了种族觉悟的层次上。但他特别提醒,由于中西文明的本质差异和时代的变迁,在“伦理觉悟”问题上,中西方不可等同,西方问题式在于“道德的人—不道德的社会”,而中国问题式则是“伦理的实体—不道德的个体”。

樊教授据此谈到,不应只追随西方学界研究和中国学界所谓的前沿问题,而是要扎根于中国文明和现实社会,基于他们关于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并提出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在他看来,“德性论和正义论”之争是西方问题的争论,在中国实属无结果之争。由此,樊教授提出,我们时代期待的不再是“伦理的觉悟”,而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觉悟”,只有通过回归伦理道德的“精神”传统,建立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才能帮助我们走出正义与德性、伦理与道德的价值纠结与哲学的围城,解决我们面临的时代问题。

接着,樊教授梳理了中国“精神”和西方“理性”两大精神哲学传统。首先樊教授指出,儒家与道家其实是伦理与道德的双生胎。《道德经》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圣经,儒家精神哲学形态则是以伦理优先,讲究“克己复礼为仁”,二者在不同层面上塑造着中国精神。樊教授表示,中国从来都是伦理—道德一体,道德与伦理同样重要。随后,樊教授又解码了西方理性传统,他揪出了一个焦点问题:苏格拉底为什么死?苏格拉底解构了希腊城邦的崇神实体,可是又向往一种伦理实体。他选择不逃跑不是出于道德的选择,而是出于伦理的追求。樊教授总结道,苏格拉底之死是一次伦理事件但不是道德事件。其后由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推动:理智德性高于伦理德性,伦理逐渐转向道德,直到康德转向最盛,完全取消了伦理概念。黑格尔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却被排斥,由此德性论和正义论之争成了一场难有结果的学术游戏。

由此,樊教授讲到了伦理道德的三个精神形态。首先是伦理形态:居“伦”由“理”,主要有两种“伦”:人伦和天伦;两种“理”:伦理之理与理性之理。其次是道德形态:尊“道”贵“德”。在这里,樊教授抛出“老子出关去哪了?”这个问题,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注意知行合一。如果不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那就会停留在对外部世界的虚假想象之中,从而遗弃自己的现在。最后是伦理—道德形态,樊教授提出庄子悖论:“相忘江湖”强调的是伦理认同不如道德自由,而中国人千百年来热衷的却更是“相濡以沫”,这也就反应了儒家思想更是融在我们基因之中被我们所接受的。

樊教授由此引申出三大话语体系:伦理学、道德哲学、精神哲学。对于伦理学的重要性,樊教授总结道:“无伦理,没精神”,但目前我们的伦理学还没有很深入的发展,伦理学研究中中几乎不提伦理,樊教授将其比喻为“伦理学”话语体系下的“道德”明星。而对于道德哲学,更是被外界贬为不及哲学含量不高,这意味着人们看重道德的学习内容而否认它的形式,道德被降解为道德知识。樊教授认为,我们一直被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所误导,忽略了伦理道德重要性。最后樊教授回到了精神哲学,《大学》、《中庸》中仅26字道出了儒家思想的全部精髓,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伦理体系;西方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为代表建构了完善的精神体系。因此樊教授认为,精神哲学是伦理—道德的辩证互动,我们要走出“伦理”或“道德”的现代性碎片,转而以精神体系来代替伦理—道德的分界。

最后,樊教授回归到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樊教授强调了伦理的重要性,道德发展无法离开伦理,为此樊教授提出要建构“伦—理—道—德—得”的精神体系。樊教授以大数据调查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目前我们处于“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状态。同时,基于对大英图书馆的伦理内容的检索,樊教授指出,我们不能盲从西方的伦理发展思潮,只关注应时之策,而要关注自己民族的伦理问题。一个民族不能放弃自己的宏大研究,而去跟从其他文化是可悲又危险的。樊教授指出,现代中国文化仍然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我们要关注伦理与道德、德性与正义、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的对话和解。中国在有宗教背景的文化中拒绝走向宗教的道路,形成一种“有伦理、不宗教”的中国气派,将学术与智慧达成一体,使研究不仅有学术价值、民族精神史意义,更加具有国家文化安全的意义。

在樊教授结束讲演后,杨大春教授总结了讲座内容,并指出樊教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伦理话语的建构,乃是中国伦理话语建构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樊教授提出了伦理与道德的张力,最终以精神哲学使二者达成和解,并始终保持着开放性。

       在讲座的最后,樊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听众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以调查作为理论支撑的方法是否放弃了形而上学建构”、“是否可以将普通人的快乐标准加入到德福一致的调查研究中”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刘俊含 徐雪

:苏开颜、崔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