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座  讲座报道
讲座报道

李强:社区研究、基层治理与新清河实验

日期: 2022-04-15 访问次数: 438

       2022412日上午,“浙大东方论坛”第242讲、浙江大学马寅初社会学讲座第1讲“社区研究、基层治理与新清河实验”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受董氏东方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主讲人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李强老师。评议人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 荣休讲席教授赵鼎新老师。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宗仕老师主持,社会学系阮云星教授、菅志翔教授、刘志军教授、姚引妹副教授等诸多师生参与,另有8000余人次通过学术志转播观看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李强老师首先介绍了社会学与基层社区研究的渊源。社会学是最擅长基层社区治理与研究的学科之一,基层社区研究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新冠疫情以来,我国的基层社区治理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央也多次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此为背景,李强老师的讲座从社会学的基层社区研究回顾、社区研究的主要社会学理论视角、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巨大变迁和“新清河实验”对基层社区治理的探索四个方面展开。

李强老师首先回顾了古今中外的基层社区研究。

早期的西方社区研究繁多,其中尤以滕尼斯的共同体研究、托尔维尔对美国基层社区生活的调查和霍华德对社区土地空间管理的探索为代表。在实践层面,早期西方社区研究的特征是开展大量的社区治理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早期理想主义者欧文,他曾在苏格兰的新拉纳克和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建立两个实验社区。这些社区治理实验虽然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依旧从学术上和经验上对后世的社区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近现代西方学术界对社区的研究以芝加哥学派、林德夫妇、沃纳学派、沃伦、帕特南等为代表。这些学者开始采用真正的社会学方法对基层社区进行跟踪研究,生产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中镇》、《街角社会》等重要学术著作。

中国社会学界的早期基层社区研究者包括吴文藻、林耀华、费孝通等。“社区”一词便是费孝通先生等人在翻译1933年帕克赴燕京大学讲课文稿时所创。与欧美类似,早期的中国社区研究也曾开展大量社区治理实践,如晏阳初先生主导的河北定县实验、梁漱溟先生主导的邹平县实验和杨开道、许仕廉先生主导的清河实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社会学学科被取消,传承社会学概念来研究社区的著作较少。改革开放后社区研究逐渐复兴,出现了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路风的《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等经典著作。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李强老师概括了已有社区研究中的七大社会学理论视角。

第一是整体考察的视角或社会体系的视角。社会学视角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关注面的广泛性。目前的社区研究主要关注社区中的五大体系,即社区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或组织管理体系、教育或教化体系、文化体系和精神体系、互助和福利保障体系。

第二是结构功能的视角。这种视角认为社区是一种小的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众多部分或要素所构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每一部分都为维持社区整体的平衡发挥着一定功能。

第三是社会冲突的视角。这一视角与结构功能视角的观点相反,认为矛盾和冲突最容易表现在社区日常活动之中,特别是在城市化的重大历史背景下。社会冲突视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防止冲突激化,这对新冠疫情下的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四是社会互动的视角。这一视角重视社区中人或群体的交往活动,认为人们的交往体现了社区生活的本质,并将社区中的互动分为因政治组织管理需要而出现的交往、因日常生活物质需要而进行的交往和礼节性、互惠的、情感型的其他社会交往。

第五是社区空间结构理论。这一理论与本次讲座所要讨论的社区规划和社区营造联系紧密,其对社区空间布局的研究以使布局合理、居民生活便利为主要目的。李强老师在这一部分展开探讨了北京回龙观社区的案例,以显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对良好社区治理的重要性。

第六是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区是文化的集合,文化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当尤其重视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必须同步。李强老师提出,北京烟袋斜街的变迁历史正是文化要素与社区改造和治理相结合的良好典范。

第七是社会治理或社区干预理论,也就是将社会群体或社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社会学的干预方式,科学地测量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变化。然而,李强老师强调,严格的实验法在进行现实实验时往往会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因此学界通常采用的社区干预实验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实验。

讲座的第三部分,李强老师总结了中国的基层社区治理创新。

李强老师认为,虽然基层社区治理在社会学界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但“社区治理”一词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新概念和新领域,西方主流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不甚了解。中国的社区治理与中国特殊的基层社区组织体系有着密切关联,这一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都发生过巨大改变,而西方的社区研究文献对于这一领域显然探索不多。

李强老师对中国历史上的基层社会治理做了概括性梳理。根据费孝通、吴晗和张仲礼先生的相关研究,传统中国的基层社区治理是以乡绅为主导的。新中国成立后,乡绅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被逐渐打倒,以国家为主导的基层社区组织体系开始建立。新时期的社区体制将城市和农村两分,并将基层自治与中央管控相结合,以期实现更好的社区治理效果。

讲座第四部分,李强老师对“新清河实验”展开了详细介绍。 

新清河实验是由李强老师组织的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在北京清河地区开展的基层社区治理实验,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从20141月开展至今已有超过八年的实践历史。概括来说,新清河实验是由专家学者参与的社会学社区干预实验,以搭建社区议事平台、促进居民参与为重心,将参与的理念落实到社区治理、公共空间更新和推进民生保障中。实验内容从逻辑上可以分为“社会再组织”和“社区提升”两大方面。社会再组织是指通过专家干预的方式建立新的具有活力的社区组织,在新清河实验中主要包括居委会议事委员的选举、培训、制度建立和参会例会制确立。社区提升是指以激发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福祉为目标的多方位提升,包括人的提升、组织提升、环境提升、文化提升和福祉提升五个方面。

新清河实验探索了中国传统自上而下和西方传统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模式,最终确定了实验的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议事委员会实验、空间改造实验、保障改善民生实验、物业管理实验和社会组织实验。李强老师进一步提出,在后疫情时期,新清河实验并没有中断,将继续探索议事委员基础之上的“物委会”的组建与运行实验,继续探索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模式。

赵鼎新老师对讲座进行了评议。赵老师首先将中国社会的本体论基础总结为强国家、弱组织、快变迁和低共识四点,并指出新清河实验的核心在于“专家干事”,在事实上起到了沟通国家和社区组织的桥梁作用。“专家干事”一方面可以调动社会活力,兼并吸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类模式的优点;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专家的专业性和比较视角,弥补商业主导和国家主导两类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此外,赵鼎新老师还特别指出这一研究具有强大的理论依托和夯实的文献基础,同时又兼具明确的经验导向,值得社会学界师生学习。最后,赵鼎新老师就这种专家主导社区治理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普遍性问题提出疑问。对此,李强老师的回应是中国社会本就具有很强的自治能力,然而现有的社区治理体制压抑了社会的自治能力。因此,新清河实验的一个重点问题是如何激发社会活力、发现社会精英,使被压抑的社会自治能力得到释放,从而实现优质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和普遍性。

在问答环节,李强老师与在线观众就新清河实验的组织形式、社区差异、推进方向等问题展开学术探讨和互动。最后,主持人陈宗仕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概括性总结,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文:顾初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