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正民:史海曳舟——从地方佛教史到全球气候史
2023年11月28日上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 “浙大东方论坛”第254讲/20周年系列讲座“史海曳舟:从地方佛教史到全球气候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卜正民(Timothy Brook)。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视野宏阔,在多个领域颇有创获,是长期活跃在史学前沿的领军学者之一。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琦主持,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孙竞昊教授、马娟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宫云维教授等出席了讲座。
韩琦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自1995年出席巴黎徐光启学术研讨会以来同卜正民教授相知、相识的经历,并对卜正民教授刚刚荣获2023中国学贡献奖表示诚挚的祝贺。卜正民教授表示此次讲座是应孙竞昊教授的邀请谈谈海外中国学的变迁。他认为自己无法代表西方所有的汉学家或中国研究者,但希望以自己为案例,探讨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何变迁。卜正民教授指出,作为西方历史学家,他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十二个转变。
第一,从宗教史到社会史的研究。代表性著作为《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也是其处女作。卜正民教授指出19世纪以来,西方人了解外界文明往往从宗教开始,宗教似乎能表达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开始对中国的佛教哲学产生兴趣,并从研究英国文学转向学习中国佛教史。不过,经过对中国历史一定程度的研习,他认为要想研究好佛教的问题,仅关注佛教本身是不够的,研究佛教赖以存在的那个社会,引入社会史的分析视角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时至今日,卜正民教授也认为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是他研究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
第二,从国家史到民间社会史。相关著作为《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卜正民教授指出其在这部著作中也使用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他指出国家史一般关注上层的政治精英、组织结构等,而他想从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研究明代历史,因此转向了涵盖民众生存、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民间社会史研究。
第三,从历史概念史到知识史。著作为《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China and Historical Capitalism : Genealogies of Sinological Knowledge),是上世纪90年代与同仁Gregory Blue合作完成的专著。卜正民教授指出,他们虽然在著作中使用了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但想回应的问题并非针对抽象的概念,而是知识的具体产生——欧洲人如何了解资本主义?中国历史学家、日本历史学家如何认识资本主义?而这些知识又对他们的历史分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他第三个转变的关照所在。
第四,从国际史到社会史。著作为《鸦片政权:中国、英国和日本,1839-1952年》(Opium Regimes : China, Britain, And Japan, 1839-1952)。卜正民教授和另一位同仁Bob Tadashi Wakabayashi一起重探鸦片战争的历史,他们并非从国际史入手,而是借助社会史的视角,考察鸦片如何影响中国人、日本人以及其它外国人的活动,这些人群又如何参与鸦片的买卖、销售等,将鸦片问题置于当地的社会环境中予以分析,从而探讨民众围绕鸦片形成的心态、活动乃至斗争或牺牲。
第五,从国家行政史到地方社会史。著作为《明代的社会与国家》(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该书是卜正民教授在日本进行博士论文研究期间的成果。日本的汉学家特别注重行政史,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开始投身行政史的研究,但与日本学界不同的是,他在其中引入了地方社会史的视域,关注的重点是行政对地方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以及普罗大众在地方社会的生存境遇等。总体而言,相较于国家制度,他还是对地方社会的问题更感兴趣。
第六,从爱国主义国家史到地方社会史。著作为《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Collaboration : 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卜正民教授表示这应该是中国读者眼中最具争议的一本书。他本人反对日本的侵略活动,不过他认为这本书并非探讨伦理问题,而是考察中国的地方精英如何通过与日本人合作而维持地方。事实上,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囿于诸多顾虑,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他们的活动都是为了生存,故而从地方社会史的角度切入,可能更有利于管窥那个时代。
第七,从国家刑法史到国际概念史。著作为《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Death by a Thousand Cuts),是由卜正民教授和两位同仁Jérôme Bourgon、Gregory Blue共同完成的。他认为这本书所写的并非是中国刑法史,而是属于国际文明史。欧洲人曾因这本书而对中国抱有偏见,但实际上是他们的理解出现了问题。该书的研究旨趣是人们如何接受和使用“杀千刀”这个概念,它如何被中西方文化所审视,在国际文明史中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第八,从国际史到全球史。著作为《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Vermeer's Hat :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卜正民教授称这本书的写作是一个“故意的手段”,为的是吸引外国读者通过阅读全球史,了解明代中国乃至体认中国的历史,从而打破中国史和全球史之间的藩篱。他认为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方法,既有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又促使中国人从全球史的视角审视中国。
第九,从国家史到全球史。著作为《挣扎的帝国:元与明》(The Troubled Empire :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这本书讲述的是元明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国家史。不过,卜正民教授仍是从全球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国与欧洲的来往和影响,以及汉人、蒙古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他指出这些都是我们以往不够重视的,包括他本人长期以来也没有重视蒙古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但这本书算是他对相关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第十,从接触史到相互参与史。著作为《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Mr. Selden's Map of China : Decoding the Secrets of a Vanished Cartographer)和《全图: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地图学互动》(Completing the map of the world: Cartographic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卜正民教授希望通过写地图的历史,来探讨中国与欧洲的相互影响,例如中国地图的绘制受到欧洲的影响,而中国的地图学传统同样影响欧洲,这是一个互相参与的过程,并由此得到不同的知识和影响。他强调他所关注的不是接触,而是如何互相参与的过程。
第十一,从外交史到政体变迁史。著作为《天命:成吉思汗以来的亚洲国际关系》(Sacred Mandates: 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ce Chinggis Khan)和《忽必烈的猎豹:八百年来的中国与世界》(Great State: China and the World)。卜正民教授指出,这些著作对蒙古的研究并非字面意义上着眼于蒙古与其他国家甚至世纪的关系,而是探讨蒙古人如何组织自己的政体,并由此形成了怎样的政治传统。他认为正是明代全面的承继了蒙古的政治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才因之改变。卜正民教授表示,以上著作没有在抽象的概念上过多纠结,原因在于这些书也是主要供外国读者阅读,而非中国学界。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中国可能在经济、文化诸方面与外国不同,但中国的人则和他们没有什么分别。
第十二,从国家史到全球气候史。代表著作为The Price of Collaps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这部今年出版的新著。卜正民教授在全球气候变迁的视野下,以明朝粮食的价格为着眼点分析探讨了明王朝覆灭缘由。他认为明代荒年的粮食价格模式与欧洲在小冰河时期的情况相差无几。这表明小冰河时期并非欧洲所独有,它是全球性的气候变迁的表征。换言之,如果要书写全球气候史,自然也不能忽视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的经验与历史。
最后,卜正民教授表示,他的职业生涯和经历断然不可完全代表西方汉学界,但他的十二个转变积极参与了海外汉学研究的变迁潮流,或将有助于中国史研究和全球史研究的交汇和融通。
在讨论环节,在场师生提出了诸多问题,譬如怎样看待中西历史的同一性;如何处理学术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历史时期中西民众的生存方式的异同;历史研究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儒家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数字人文对历史研究利与弊;如何看待历史的建构、解构与重构;气候变迁史视域下的瘟疫问题;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之比较;上古社会史何以成为可能;晚清中国的转型问题;如何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通等问题。卜正民教授一一给予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韩琦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建议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多学几门外语,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在场师生向卜正民教授的报告表示感谢,讲座在听众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姜文浩
摄影:苏开颜 姜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