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讲座  讲座报道
讲座报道

张军:从货币政策风格看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范式的转变

日期: 2024-05-14 访问次数: 10


510日下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经济学院承办的“浙大东方论坛”第260讲在紫金港校区研究生教育综合楼101报告厅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主讲,主题为“从货币政策风格看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范式的转变”。讲座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主持,百余名师生现场参与学习交流。

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我国货币调控政策自主性原则的体现和过去十年我国治理宏观经济的战略思路的变化。

张军教授首先以日本经济为例,介绍了他对货币政策的关注以及这种关注如何激发了他对管理当局经济治理方式的思考。随后,他将视角转回国内,讨论了货币政策的变化,并围绕“我国货币调控政策是如何体现自主性原则的?”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他指出,近年来我国与美国货币政策不同步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央行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理解范式和分析框架发生了变化,除遵循泰勒法则(Taylor rule)外,更多开始参考Edmund Phelps教授提出的“黄金规则”(golden rule)和William Brainard教授的“缩减原理”(attenuation principle)。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调整利率等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不同,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在充分考虑经济运行和政策效果等各项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尽量让调控更加温和,开始注重跨周期调节和跨区域平衡,在熨平经济短期波动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尽量将实际利率保持在约等于潜在经济增速这一黄金法则水平上,由此使利率水平与潜在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要求相匹配,坚持不搞强刺激或急刹车,避免政策激进和大起大落。再结合创新的结构性货币工具(如MLFPSL等),总体上保持了正常货币空间、正的实际利率、向上的收益率曲线。这意味着我国常规性货币政策依然有效,也依然保有常规政策的调整空间,不急需出台量化宽松政策。

接着,张军教授深入阐述了过去十年高层在研判经济发展阶段和治理宏观经济的战略思路方面形成的新共识。他认为,2013年之前我国货币调控政策总体上遵循了经典的熨平短期波动的逆周期调节或泰勒法则、力图与全球宏观政策保持协调以及承诺持续放松资本管制,特别是资本项下可兑换这三个原则取向;而在2013-2015年间,随着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和外汇占款的持续下降,内需规模快速扩大,高层对我国经济的运行和长期最优轨迹做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三期叠加”的判断并做了系统阐释。同时,重新评估了经济与金融风险,对治理经济的政策基调和范式形成新的共识,对宏观治理政策的选择越来越关注连续性和稳健性,强调把防范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放在首位,强调把对短期波动的调控尽量收敛到经济的长期最优增长轨道上来,即尽量保持对短期波动的调控不至于过分偏离中长期的最优轨道。

张军教授还通过中央“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的连续访谈来说明为什么2015年以后高层把对宏观经济的治理重点转向了供给侧。从此之后,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主攻方向,而需求管理则以托底为原则。这种侧重和着力点直到2022年因为新冠冲击导致总需求收缩才发生适当偏移,转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机结合。讲座中,张军教授不断强调,要从超越短期波动的视角看待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为什么表现得相对克制。

在问答与讨论环节,在场师生围绕金融加速器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房地产、中小银行、地方债的风险防范,汇率和中美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张军教授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回答。

方红生教授认为,张军教授的分享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他认为,至少有三点启发。第一,要认真研究中央精神和关键决策者的发言和论著;第二,要有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第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大有可为。最后,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