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总结(顾海良)

发布时间:2001-06-28 浏览次数:11791

各位老师、各位校领导:
我代表社政司就这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作一总结。
刚才,12个学科组的组长,把各个组的讨论情况作了简要的说明。因为时间比较短,各位组长没有能够把大家讨论的意见充分地把谈出来,所以我的总结不一定全面。
大家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及其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对贵仁同志代表教育部作的报告,更给予充分肯定。贵仁同志就两年来基地建设基本情况的总结、今后基地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及“十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总体规划的讲话内容,大家在讨论中作了高度评价。这个讲话已经根据录音整理完成,明天将在网上全文发布,也准备在有关刊物上刊登,这里不再另行印发了。
在这次会议上,五位校领导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评价也相当高。这五所高校在建有基地的39所高校中,工作做得比较好,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对我们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验。当然,其他有些高校也很是有特色的,应该说工作也很到位。大家反映,五位校领导的发言不仅对参加会议的校领导是有很大的启发,而且对所有与会人员都有启发。很多校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这五所学校已经走在前面了,我们各高校要像他们一样,高度重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高度重视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13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发言,也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对北大、人大和北师大三所高校的6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学习考察,也深受教益。经抽签确定的这6个基地,据我们了解,并不是三个高校中目前建设得最好的基地,大概处于中等或中等略微偏上一点的水平,大家考察后还是比较满意的,实在地看到了这三所高校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会议还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进行了,提出了很多好的、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会后,我们将就大家提出的意见逐项研究。大家还看了我们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研制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的演示,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应该说,这次会议的重点是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这之前的两年,我们主要进行的是申报、审核、实地考察、批准建立基地等工作;今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的工作阶段。我们今后的任务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十五”期间,我们要全面地、高质量地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所谓“全面”,就是基地建设确定的五条标准,要全面地贯彻落实,不能偏废。基地建设的五条标准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全面地贯彻五条标准,落实这五条标准,这也就是“高质量”。我们有建设的目标,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将决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生命力。
回想起两年前,也是在金三环宾馆这个地方,科研处在紧张地汇总各高校申报的300多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已经经过通讯评审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第一批准备实地考察的15个重点研究基地。这以后,已经走过了两年的历程。这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大家做了相当多的艰辛的、繁复的工作,我们特别要感谢在座的各位校领导、各位基地主任和管理干部付出的辛劳。
回想一下这两年的工作过程,也可以把它描述成一个矛盾不断转化,在转化中不断推进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的过程。最初,在决定申报重点研究基地的时候,出现的是校内要求申报的各重点研究基地和学校的矛盾,有的学校申报了很多,学校要决定哪些基地可以申报教育部的重点研究基地,很多学校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整体上作了规划,作了协调,申报的基地负责人要在学内争先取得申报的资格。接着,矛盾出现转化,那就是在申报后和通讯评审的时候,矛盾的一方是学校和基地,另一方就是教育部社政司,同我们社政司争得审核的资格,学校和申报的基地,一再地向我们表明自己的学科和学术的优势,应该获取申报的资格。很多学校的校领导也在各种场合同我们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再后发生的矛盾的第三次转化就是在实地考察阶段。实地考察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和基地为一方,共同来争取学校更大的投入,要求学校给基地建设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其它方面的条件,实地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证学校投入到位。这一点,基地主任是深有体会的。有些老教授很有感慨地说,工作了几十年,终于有了一间能够接待海外学者的工作室;以前,接待海外学者总是躲躲闪闪,找一个学校的接待室来接待,现在有了比较好的条件。在实地考察阶段,有些基地主任可能认识没有到位,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实地考察重要的是希望学校和共建部门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这是矛盾的第三次转化。现在,矛盾进入第四次转化,那就是是教育部与学校为一方,要求已经审核通过的基地达到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也许可以这么认为,教育部和学校是投资方,投资方当然有权力要求基地必须达到预期的,也是基地承诺的建设目标。基地能否建设好的责任,现在落到重点研究基地身上,特别是基地主任的身上。所以,参加这次会议的很多基地负责人,深有感慨地说:“这次会加大了我们的责任”,当然在投入方面和其它条件的保证方面,我们还要做更大的努力。
基地建设得如何,关键确实在在基地主任,特别是在基地建设的资金和其他物质条件基本落实后更是如此。从第一批基地建立到现在的一年半时间,已经看出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如何决定了基地建设的命运。,这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这次会议提高了校领导对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认识,更多的校领导会进一步下决心要把本校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好。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也加强了研究基地负责人的责任性,使他们看到重点研究基地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肩上重大的责任。如果能够达到这些目标,这次会议就是成功的。现在可以说,会议已经达到了这些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这次会议确实是成功的。
这次会议将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的会议。借此机会,我讲一些意见,供大家参考。具体地分作以下三个问题:
一、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而不懈努力。
4月29日是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江泽民同志到会作了一次重要的讲话。江泽民同志的这次讲话,包含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战略性的思考。就我的记忆,近五年来,江泽民同志曾经三次高校校庆时发表过讲话。第一次是1996年3月28日,在四所交大100周年时作过一次重要的讲话,提出了高等教育“两个转变”,提出了高等学校的校领导应该成为教育家和政治家,对教师也对大学生培养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这次讲话对1996年以后,整个“九五”期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次是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时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建立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也对大学生成长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这第三次就是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时的重要讲话。这三次讲话,代表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实践证明并且将进一步证明,这些讲话全面地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必将推进“十五”期间和更长的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次讲话,贯彻着一个精神,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十五”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4月29日讲话,通篇洋溢着如何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有两个思想给我的印象较为深刻:一个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四个应该”,因为清华大学是所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若干所学校之一,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是,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然是个热门话题,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应该”,对此作了极其深刻的回答;再一就是对大学生成长提出了“五点希望”,这里包含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纪,江泽民同志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深刻的思考。与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有关,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关于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四个应该”,对我们建立一流研究基地有着重要启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讲的是像清华大学这样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但是他提出的“四个应该”同我们要建立的一流的重点研究基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江泽民讲话中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四个应该”,实实在在应该成为我们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1. 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方向问题。结合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也就是基地建设的方向问题。关于方向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比如提到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对于我们就是如何坚持正确的基地建设思想;还涉及形成优秀的基地建设的传统、形成鲜明的基地建设的风格等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它的思想,应该有它的传统,应该有它的风格;世界一流的研究基地,或者说国内一流的重点研究基地也应该有它的基地建设的思想,应该有它的传统,应该有它的风格。
同时,江泽民同志也提出怎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对我们来讲就是怎么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问题。我理解,江泽民同志谈了建设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我们已经建立的重点研究基地,绝大多数是建设在优势学科基础上的,研究基地建设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发展优势学科。从目前的状况来讲,尽管我们的基地所在的是学校中的优势学科,但实际上还没有达到优势学科,很多只是学科优势,是整个学科中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有优势。对重点研究基地来讲,都存在着如何使我们的学科优势转化为优势学科的任务,这是基地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一流的研究基地应该有这种优势学科的长处和特色。二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优势学科之优势集中地反映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上。对基地建设来讲,也就是科研队伍的建设。在研究基地建设上,优势学科可以通过科研成果来表示,或者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示,但最根本的还是有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来说话。优势学科集中体现在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上,同时,重点研究基地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贡献,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些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对于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确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问题。这是第二个“应该”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这反映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我们的重点研究基地站立在基地所在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最前沿,经过若干年的建设,怎么能够站到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的最前沿,这是我们讲的“创新”的一个最高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江泽民同志围绕站在国际学术最前沿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要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结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学术研究;二是要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三是要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特别要抓好源头创新,也就是要十分注重原创性的研究;四是要加速科研成果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际的转化,学术成果应该转化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动力,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智力的支持和宝贵的财富。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基地建设走上国际学术最前沿提出了很明确的指导思想。
3.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问题。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江泽民同志用“场所”、“窗口”和“摇篮”三个极其形象的说法作了说明。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来说,“场所”、“窗口”和“摇篮”说法同样是适用的。重点研究基地就其功能来说,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应该成为形成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重要场所”、“重要窗口”、“重要摇篮”这三个方面的功能,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们基地建设的目标。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完全能够做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三个重要的功能。
4.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称得上全面发展的人才。重点研究基地人才建设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不出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基地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总之,江泽民提出的“四个应该”虽然是针对世界一流的大学提出来的,但对我们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有着直接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在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上,在形成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涉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领域,也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应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是基地建设的灵魂,是基地建设的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它最突出、最显著的理论品质,这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紧随时代的发展同时前进的,是与时俱进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在不断的丰富,使得这个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多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之所以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思想,奠定事业前进的理论基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经久不竭的奥秘所在。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生机活力,就是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各个学科的,要能够站到学术的最前沿,就要坚持“与时俱进”;脱离时代的发展,落后时代的发展,就不可能站在学术的最前沿。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停滞了,不发展了,它的生命力也就消退了、枯竭了。这一点,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具有同等的意义。一方面要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要讲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的核心就是创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突出地表现在它的理论创新上。要重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还不能完全代替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各个学科要弘扬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是要不断地推进创新,创新将成为今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灵魂,这里包括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方法创新,其中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
回顾近两个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可以得出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这一结论的。任何重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几乎都是以方法的创新为先导的,更不用说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们提到的“科学革命”,最主要就是以方法创新为先导的,甚至可以说主要就是方法的革命。
“与时俱进”就要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我们越来越感受看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应该看到,科学的革命和方法的革命的关系,有些基地总觉得理论创新点并不明显,原因之一也许就是方法创新上的不够,新的方法引进及运用得不够。因此没有能够走出原有的学术框架,始终没有走出原有的学术范畴。这种现象一定要有根本的改观。在这中间,我们要搞清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不断探索不同学科研究的新的方法的关系,方法的创新并不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方法,而是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探索不同学科研究的新方法,例如语言学引起的不同学科的重大的变化,语言学在21世纪随着和新的技术手段的结合,语言学必然有重大的突破,这就要借助于方法的变革,借助于新的方法的运用。还有心理学、统计学这两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如何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上,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在这一方面,重点研究基地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三、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全面地、高质量地推进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来讲,一是如何深化改革,再一就是加强管理。这次会议后,我们的新的目标就是全面地、高质量地推进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同大家一样,我们在对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问题的认识也要不断提高。事物总是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的工作同样在不断推进、不断发展。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回顾两年来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过程,我自己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如何建设好研究基地的认识。当然两年来的工作比我们预想的影响和成效更大一些,基地建设会不断的遇到新问题,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大家会有一些好的经验,我们的认识确实会得到不断提高,所以现在的基地负责人和校领导不应该停留在原有认识水平上,应该有更高的认识水平。
同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改革是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我们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中,把改革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加大和推进重点研究基地改革的力度,把深化改革做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动力,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不断推进基地建设的改革措施;就现在已经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怎么能够真正落实到位,怎么能够使它在落实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些措施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凡是不符合基地建设实际的我们要坚决予以纠正。基地负责人特别应该具有这种改革精神。停止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是没有前途的。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都会在改革中得到完善。比如兼职人员的问题,重大项目招标问题等,这些改革的措施,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它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好的办法;再比如这次提出的12个学科群基地主任联席会议,也是一个改革的办法,进行横向的学术交流能够推进各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使相近的学科通过定期的交流,了解对方研究的水平,研究的成果,特别是了解对方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及制度的改革等等;再比如,关于基地与院系的关系问题,是基地建设过程中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还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具体到各个学校如何落实,怎么有利于基地的发展,如何能够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比较融洽的学术研究环境,需要学校和基地去创造性地探索。所以,深化改革,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加强管理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先说社政司的宏观管理。
基地建设中加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申报基地时,科研处长们尽了很大的努力,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基地建设基本告一段落以后,在进入建设阶段,管理不能松懈,科研处长的责任可能更大。对设在直属高校的基地怎样加强管理,对设在省属高校的基地如何加强管理,确实有一个科学管理的问题。,这需要提高认识,按照基地建设提出的目标来做。我们只能进行一些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部内各司局要进行协调,比如重点学科的评审,文科偏少,这是很复杂的原因的,我们提出要充分考虑到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
二是要与其他部委进行协调,比如重点研究基地的刊物问题,就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与新闻出版总署进行了几次交谈,到目前为止,中宣部的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有关司局的领导都很尊重我们的意见,正在协商这件事情。再比如经费问题,有的同志提出能否将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的投入,改为不至少3000万元的投入,然后每年递增10%。大家可能还不了解情况,今年我们的3000万拨下去,我们马上担心第二年的3000万能不能有保证,现在看来是有保证的。尽管心里有底,但是要将经费真正落实到位,还是需要进行协调的,还是需要继续争取的。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将增长的口子开得太大,我们的原则是先将3000万元拿到手,要保证重点研究基地每年的经费投入。
三是对基地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关系问题。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两者如何统一,是我们现在正在探讨的问题。基地发展的体制改革的程度不一样,有的改革得比较到位,有的改革是不完全到位,有的改革是很不到位的,直到现在也是这样。这就需要选择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相统一的模式。过程管理当然不能过细,过细势必影响学校和基地自身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适当的过程管理也是必要的,这是多年来社科科研管理工作的经验。即使目标管理,也不能脱离过程管理;没有适当的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就会落空。两者如何达到适度的、最佳的结合,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们对发展程度不同的重点研究基地,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方式和力度也会有区别的,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当前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2、重点研究基地所在学校的管理。
现有的103个基地,可以认为是国家级的研究基地。这些基地依托所在高校进行建设,学校的领导理所当然的要将基地建设好,管理好。现在看来,学校对基地的管理应该把握三个基本的环节,或者说三个基本的方面:
一是应该从学校发展的整体上来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始终把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放在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上进行统筹安排。特别是在一些新近合并的综合性大学,文科的相对比例减少了,但文科的重要性没变,如何继续保持对文科的高度重视,是需要学校重点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原来的理工科大学,也在积极地发展文科,加强文科的科研力量。我曾在几个原来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谈到文科发展的五种境界:其一是旨在恢复昔日的辉煌;其二是追求学科的齐全;其三是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当作培育学校人文环境的手段;其四是清醒地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交叉,把握科学发展和各学科发展的这种大势,推进文科的发展;其五是为了所培养的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全面发展。也许可以认为这是五种有着递进关系的境界。第五种可以认为是最高的境界。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理工科的熏陶,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熏陶,这种熏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学校都应该从整体发展上来考虑文科的建设,特别是有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校,不能因为文科相对比例的减少而放松对文科及其科研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应该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整体上来考虑问题,就是要使文科的教学、文科的科研和文科的学科建设达到统一。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五条标准,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有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措施还不能到位,如何将基地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学科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这是需要学校给予综合的、通盘的考虑。
三是应该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整体上来考虑问题,包括机制改革、体制改革和由此推出的学校的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也要整体地加以考虑。
总之,学校管理应该抓住这三个整体工作,即学校发展的整体、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整体。
3、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
近年来,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的层次和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很多高校新上任的社科处处长已经是某个学科的有影响的学者和专家,他们进入社科科研管理,必然有力地加强社科科研的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的水平。我认为,社科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有学术眼光,应该有学术鉴赏力,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社科科研管理者。根据我的一些感受,我认为社科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的禀赋或素质。
——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在今年将进行的优秀科研管理部门和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评选中,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质量的好坏,将是评选的重要指标。这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责任。
——应该有高尚的情操,特别是自身就是学者的管理人员,要有点牺牲精神,要有为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做贡献精神。哪怕牺牲自己的科研工作,也要竭尽全力,不懈努力把学校的科研工作搞上去。
——应该有高超的工作艺术。基地负责人或者学术带头人应该服从科研部门的管理,同时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有一点管理艺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
4、基地主要学术带头人的职责。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得失成败最根本的还取决于基地负责人,如果基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地建设的成败就在于基地负责人,基地负责人的责任十分重大。基地负责人首先要有正确的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学术研究的理论指导。这是基本前提,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和忽视的。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三个基本的禀赋或和素质:
一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基地负责人应该是与所建基地相符合的学科研究领域的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这是基本的条件。
二要有深遂的学术眼光。基地负责人应该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基地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能准确地判断和确定基地所在学科及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这将决定基地建设成败的命运。
三要有深广的学术气度。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文社会科学繁荣的基本条件。基地负责人要能在基地内和高校同行学者中,推进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的发展,应该有深广的学术气度。学者的学术气度,蕴涵着学者的学术品质、学术品味和学术品格。确实,基地负责人要注重自己学术品质的培育,学术品味的提升,学术品格的锤炼。
总之,我认为,社政司的管理、学校的管理、科研部门的管理和基地负责人的禀赋或素质,将成为今后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关键所在,也将是我们以后的热门话题。
怎样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全面地、高质量地推进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十分重要的工作。除此,在基地建设中,我们还寄希望于基地能够在推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学术方向等等方面,都能做出更大贡献。也就是说,重点研究基地应该在形成有效的学术规范、造就和谐的学术环境、培育良好的学术风气、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上起到垂范作用,起到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典范的作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基础性的工作,但工作的全面展开还要依赖于各个重点研究基地。

各位老师、各位校领导,我相信,这次会议对推进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一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我也希望,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对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偏误,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科研处长能直接地提出来。社政司的各项工作中,高校稳定工作居于首要的位置,稳定压倒一切。这样,主要是我,有时对社科科研工作可能有关注不够,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闪失,责任主要由我负。恳切地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作为会议的总结或小结,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