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双喜教授来我院作《影像的阅读和批评》讲座
发布时间:2004-06-15 浏览次数:2680
您一定听说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吧?您也一定听说过“镜花水月”的成语吧?对着镜子、照片或录像等影像资料凝视自己,您是否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透过铺天盖地的图片、影像视频,你能够看清一个真实的世界吗?我们身处一个影像的世界里,但也许我们对影像的了解还不及我们对它的熟悉程度。为此,作为浙江大学艺术系的“六月风”活动的一个部分,来自中央美院的殷双喜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影像的故事。
6月11日下午2点30分,在艺术系师生的期待中,殷教授准时出现在艺术楼A201教室。他首先从刚刚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的伊拉克监狱虐囚照片谈起,讲述了影像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随后切入话题: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数码信息的影像时代,数码艺术与复制影像的激增,正逐步改变我们的视觉思维与观赏方式。他就影像艺术的真实性和现实的关系谈起,在古代,中国人发明青铜镜,是希望尽可能清晰地认识自己。19世纪末,摄影技术的普遍运用,尤其是后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使得照片成为指涉外部世界的最主要、最自然的方法。而如今,广义的摄影(包括电影、电视、电脑合成)影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摄影的使用和阅读已经培养了我们的影像思维——理所当然地将记忆的工具视为记忆的替代物或者就是记忆本身。更甚的是,在《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影像资料中所反映的未来世界的情景,甚至让我们感受到了超现实的虚幻。
关于影像的涵义与特点。殷教授认为,它不同于传统艺术中的“形象”,主要指由摄影、电视、电影、数码成像、电脑绘画、网络影像所形成的复制性影像。它与艺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们以自身的创作与成品进入当代艺术,二是它们作为一种视觉资源和技术手段为当代艺术家所借鉴和挪用,成为绘画、雕塑、录相、装置等艺术样式的图像来源或技术与视觉的结构因素。现代的影像艺术具有真实性、虚拟性、实时性、复制性、民主性、专制性等特点。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的影像消灭了我们对于手工创造的艺术形象的神秘感,也消灭了我们对世界进行整体上模糊把握的审美能力。高清晰度的瞬间影像脱离了我们的文化背景,钝化了人类对现实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使人们在一目了然中丧失了思考的空间,也丧失了诸如语言与文字在不同情境中的多义化与互文性。影像的可复制性又使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使复制品在新的环境中加以欣赏,从而使更广泛的群众有可能通过复制性的艺术进入文化的破坏与建设,导致传统的大动荡——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颠覆和现代人性的危机。大量复制的影像成为人类民主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标准化、批量化的影像生产,在普及的同时,也在抑制个性化的接受与思维,形成时尚与偶像式的视觉专制。
殷教授还对活动影像的录相艺术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文化解读。他认为,在美国,尽管录相艺术家从一开始便对电视这一大众文化媒介持批判态度,但最早的录相艺术却是在电视台的支持下才得以发展的,录相艺术与电视关系最为复杂、暧昧。而录相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却步履维艰,从起步开始录相艺术家们就不得不依靠个人的努力,寻求社会资金的支持以及传统艺术体制的宽容。目前中国的录相艺术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常令观众如堕雾中,百思不得其解。中国的录相艺术不但尚未建立起自身的系统的艺术框架,形成系统的研究领域,更没有建立起录相艺术的批评模式,总体上表现为影像阅读与批评的失语。
人文学院
6月11日下午2点30分,在艺术系师生的期待中,殷教授准时出现在艺术楼A201教室。他首先从刚刚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的伊拉克监狱虐囚照片谈起,讲述了影像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随后切入话题: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数码信息的影像时代,数码艺术与复制影像的激增,正逐步改变我们的视觉思维与观赏方式。他就影像艺术的真实性和现实的关系谈起,在古代,中国人发明青铜镜,是希望尽可能清晰地认识自己。19世纪末,摄影技术的普遍运用,尤其是后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使得照片成为指涉外部世界的最主要、最自然的方法。而如今,广义的摄影(包括电影、电视、电脑合成)影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摄影的使用和阅读已经培养了我们的影像思维——理所当然地将记忆的工具视为记忆的替代物或者就是记忆本身。更甚的是,在《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影像资料中所反映的未来世界的情景,甚至让我们感受到了超现实的虚幻。
关于影像的涵义与特点。殷教授认为,它不同于传统艺术中的“形象”,主要指由摄影、电视、电影、数码成像、电脑绘画、网络影像所形成的复制性影像。它与艺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们以自身的创作与成品进入当代艺术,二是它们作为一种视觉资源和技术手段为当代艺术家所借鉴和挪用,成为绘画、雕塑、录相、装置等艺术样式的图像来源或技术与视觉的结构因素。现代的影像艺术具有真实性、虚拟性、实时性、复制性、民主性、专制性等特点。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的影像消灭了我们对于手工创造的艺术形象的神秘感,也消灭了我们对世界进行整体上模糊把握的审美能力。高清晰度的瞬间影像脱离了我们的文化背景,钝化了人类对现实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使人们在一目了然中丧失了思考的空间,也丧失了诸如语言与文字在不同情境中的多义化与互文性。影像的可复制性又使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使复制品在新的环境中加以欣赏,从而使更广泛的群众有可能通过复制性的艺术进入文化的破坏与建设,导致传统的大动荡——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颠覆和现代人性的危机。大量复制的影像成为人类民主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标准化、批量化的影像生产,在普及的同时,也在抑制个性化的接受与思维,形成时尚与偶像式的视觉专制。
殷教授还对活动影像的录相艺术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文化解读。他认为,在美国,尽管录相艺术家从一开始便对电视这一大众文化媒介持批判态度,但最早的录相艺术却是在电视台的支持下才得以发展的,录相艺术与电视关系最为复杂、暧昧。而录相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却步履维艰,从起步开始录相艺术家们就不得不依靠个人的努力,寻求社会资金的支持以及传统艺术体制的宽容。目前中国的录相艺术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常令观众如堕雾中,百思不得其解。中国的录相艺术不但尚未建立起自身的系统的艺术框架,形成系统的研究领域,更没有建立起录相艺术的批评模式,总体上表现为影像阅读与批评的失语。
人文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