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综合交叉优势 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我校人文社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发布时间:2004-06-17 浏览次数:2590
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前揭晓,我校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教育部基地“卡特”中心主任黄祖辉教授为负责人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研究》和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田雪原教授为负责人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项目被批准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获得重大项目的数量居国内高校首位。另外,今年我校被批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首次突破20项大关,立项总数达到25项,创历史新高。
1998年的四校合并,给浙江大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了结构性的重大调整,也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巨大的、崭新的发展空间。在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指引下,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十分关注、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认识到,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因此把人文社科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学校从“985”一期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实施了以“强所、精品、名师”为核心的建设计划,为我校的人文社科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2003年4月,学校召开了文科大会,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出台了《关于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的若干意见》12条, 并成立了以张浚生书记担任组长、胡建淼副校长和庞学铨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主要领导组成的文科发展领导小组,其职能是把握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协调文科建设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加强对文科的领导力度,为发展和繁荣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组织保障。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组织方面,学校强调学科综合交叉,着力组织队伍开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党和国家、省市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强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规模的扩展和水平的快速提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使我校的人文社科走上快速的良性发展的道路,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我校今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重大突破只是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他各项主要指标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同样在不断上升。1998年,我校的人文社科研究经费只有706万元,到2003年已达到4747万元,五年时间翻了近三番。自1998年以来,由我校教师承担的人文社科高等级的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浙江省的重大招标项目在逐年增加。成果方面,目前我校教师发表的CSSCI论文总数已经稳居高校前五位。科研成果不仅在数量上有飞速的突破,还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精品和咨询成果,如《楚辞学文库》、《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等。尤其可喜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在老一代学者的带动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正在不断成长。以今年批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23个一般项目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哲学、政治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等多个一级学科,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43岁,最年轻的只有31岁,年龄在30岁至49岁之间的有17位,占总数的73.9%;从学位结构来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位,占总数的56.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具有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主力军,正日益承担起我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学科发展的重任。
浙江大学在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教育部办公厅于今年5月的《教育部简报》第79期,以《浙江大学五项措施,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为题出了专辑,报送给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等领导参阅。
虽然,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还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考验,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经过几年来的交叉、融合,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求是”品牌的人文社会科学将会闪出耀眼的光芒。
附件:(注:如果打不开,是由于你使用了IE5.0以上的版本,请在IE浏览器上修改Internet选项,步骤为:查看-->Internet选项-->高级-->将始终以UTF-8发送 URL前的选中去掉,然后刷新即可。)
1998年的四校合并,给浙江大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了结构性的重大调整,也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巨大的、崭新的发展空间。在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指引下,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十分关注、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认识到,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因此把人文社科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学校从“985”一期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实施了以“强所、精品、名师”为核心的建设计划,为我校的人文社科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2003年4月,学校召开了文科大会,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出台了《关于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的若干意见》12条, 并成立了以张浚生书记担任组长、胡建淼副校长和庞学铨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主要领导组成的文科发展领导小组,其职能是把握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协调文科建设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加强对文科的领导力度,为发展和繁荣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组织保障。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组织方面,学校强调学科综合交叉,着力组织队伍开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党和国家、省市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强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规模的扩展和水平的快速提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使我校的人文社科走上快速的良性发展的道路,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我校今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重大突破只是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他各项主要指标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同样在不断上升。1998年,我校的人文社科研究经费只有706万元,到2003年已达到4747万元,五年时间翻了近三番。自1998年以来,由我校教师承担的人文社科高等级的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浙江省的重大招标项目在逐年增加。成果方面,目前我校教师发表的CSSCI论文总数已经稳居高校前五位。科研成果不仅在数量上有飞速的突破,还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精品和咨询成果,如《楚辞学文库》、《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等。尤其可喜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在老一代学者的带动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正在不断成长。以今年批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23个一般项目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哲学、政治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等多个一级学科,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43岁,最年轻的只有31岁,年龄在30岁至49岁之间的有17位,占总数的73.9%;从学位结构来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位,占总数的56.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具有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主力军,正日益承担起我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学科发展的重任。
浙江大学在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教育部办公厅于今年5月的《教育部简报》第79期,以《浙江大学五项措施,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为题出了专辑,报送给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等领导参阅。
虽然,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还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考验,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经过几年来的交叉、融合,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求是”品牌的人文社会科学将会闪出耀眼的光芒。
附件:(注:如果打不开,是由于你使用了IE5.0以上的版本,请在IE浏览器上修改Internet选项,步骤为:查看-->Internet选项-->高级-->将始终以UTF-8发送 URL前的选中去掉,然后刷新即可。)
附件1: 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目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