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发布时间:2005-05-31 浏览次数:4785

浙江是道教大省。全国十大洞天,浙江占有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有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浙江与道教的渊源之古可溯至神农时代,此后,浙江在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如他们中较为显著的有魏伯阳、葛玄、葛洪、杜子恭、孙恩、卢循、许迈、陆修静、陶弘景、孙游岳、顾欢、马湘、司马承祯、杜光庭、闾丘方远、罗隐、施肩吾、张无梦、陈景元、张伯端、林灵素、胡莹微、白玉蟾、莫月鼎、王惟一、刘大彬、杜道坚、林灵真、黄公望、金志扬、何道全、闵一得、卫真定等,他们撰写了《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真诰》、《悟真篇》、《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太乙金华宗旨》等众多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目前,浙江仍然有众多的道教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浙江的道教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正因为如此,才有专家断言:“写不出浙江道教史,就写不好中国道教史。”在新世纪之初,为了系统地总结过去的学术成就,对在中国道教史的背景中对浙江区域道教及其相关领域作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挖掘人类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05年5月20--23日,在浙江省天台山召开了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台县人民政府主办,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天台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斯洛文尼亚、法国、韩国等8个国家的137名中外学者,其中国外学者有29人,香港、台湾、澳门的学者有14人。我校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胡建淼副校长原定出席闭幕式并讲话,因要事未出席,但请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在闭幕式上转述了他的心意。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116篇,摘要10篇,根据与会议主题的相关性和会议其它方面的情况,录用论文90篇,摘要5篇。
道教的渊源早自春秋战国时期,吸纳多种思想文化资源而在多个地域酝酿而产生,经过凝聚而终成一庞然巍峨之正统宗教。古代吴越地区,即以今天浙江行政区域为主的大部分地区,同时也是道教产生、形成、发展的重镇。孔令宏教授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浙江道教的历史,徐雪凡则从浙江道教碑刻的角度考察了浙江道教的发展史。胡葛福和王达钦阐述了缙云仙都道教的历史与现状,其中所述黄帝文化与道教的关系,值得关注。陈显超叙述了温岭市的道教史。吴成国则具体考察了东晋时期的巫术与三吴地区即上古吴越地区天师道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与此相关,郑志明教授考察了浙闵地区与巫术有密切关系的陈靖姑信仰与法派,认为它们是民间信仰与道教等交融的产物。
天台山是浙江道教发展的重镇之一,有许多文化内涵可以挖掘。汪桂平以天台道士应夷节的受道历程为典型例子窥视了唐朝道教的授箓制度。张兰花发掘了天台遇仙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许尚枢、张高澄分析了司马承桢在天台山对道教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李素平对女道谢自然与司马承桢的关系进行了考述。刘仲宇教授对历史文献甚少的叶法善进行了研究,叶贵良考述了天台玉霄宫叶藏质对浙南叶氏道教世家的中兴和中国道教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徐永恩考察了天台平桥镇百祥庙庙会,以之为例子分析了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范昌运、周荣初叙述了全真南宗祖庭桐柏宫的兴衰史。许尚枢对张伯端的籍贯作了考辨,主张张伯端是天台人而不是临海人。曾金兰祥实地考述了张伯端访道与传道的路线,对进一步研究张伯端的生平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卿希泰教授阐述了张伯端的生平,论述了《悟真篇》的基本思想,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张振国论述了《悟真篇》绝句中的火候。蔡德贵把张伯端的儒佛道三教归一思想与伊朗的巴哈伊教的宗教同源理论进行了比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洪显周、周琦提出了天台山道教哲学的概念并对它作了论述,周琦还分析了天台山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对唐代儒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杭州地区也是浙江道教的重镇之一。钟国发考述了东晋江东天师道首领杜子恭。李裴、高伟研究了今杭州市富阳人罗隐所著的《太平两同书》的美学思想。段玉明考述了北宋灭亡后在杭州复建的道教宫观与国家政治的关系,由此可知,文化元素是否与特定的信仰群体对应及其紧密程度,是宗教文化转移的关键。王仲尧考述了南宋临安及明清杭州道教宫观。梅莉叙述了宋元时期杭嘉湖平原的真武信仰,强调南宋时期的真武崇奉对全国真武信仰有深广的影响。王宗昱教授以详实的考证功夫研究了《洞霄图志》的三种版本。张泽洪研究了明代杭州道士周思得及其灵官法。
浙江其它地区的道教同样有丰富的内容。肖美丰对吴郡盐官(今浙江嘉兴市海宁盐官)人顾欢《夷夏论》作了有一定新意的诠释。刘焕玲博士研究了闵一得的龙门方便法门。刘讯教授研究了1900年至1940年这一时期陈撄宁与浙江道教的关系,康豹先生以浙南地区为例研究了清代晚期道教仪式的标准化问题。萧百芳探讨了南宋时期会稽即今绍兴地区洞天福地的时间、空间特质及其意义。高致华阐述了源于金华的黄大仙信仰在经济发展、提升精神生活、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徐建勋论述了钱塘人张雨的生平、交游、所著《玄品录》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田仲一成考证后认为,《黄箓九幽醮无碍夜斋次第仪》流传于浙南闽北地区。钱明以王阳明的弟子,海宁人董澐为例子探讨了阳明后学与道教的互动关系。张其成教授探讨了《太乙金华宗旨》中的“魂”与“魄”及其解释。美国学者Judith Magee Boltz 论述了《道藏》中的仪式与永康醒感戏的相似性。Mayfair Yang教授在提交的摘要中简述了当代温州道教丧葬仪式与现实社会的类似性。方玲博士探讨了浙江道教地方神赵炳及其祭祀的演变与发展。
文学艺术是浙江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宏图研究员以田野调查的积累为基础,用心血凝聚成《浙江的道教与戏剧》一文,论证了戏剧起源于道教,并以道教仪式为载体而得到发展。叶贵良以敦煌道教诗歌与话本为例,说明唐代浙江道教非常发达,其影响已波及边疆地区。薛成火简要地叙述了浙南的道教音乐,潘俊庆探讨了台州道教斋醮音乐。
一些论文虽然没有直接论述浙江道教,但也直接或间接与浙江道教有关。《周易参同契》的作者是今天绍兴地区上禹县的魏伯阳,王国忠叙述了二十世纪以来的《周易参同契》研究史。阳明论述了汪东亭、徐海印师徒的源于产生在浙江的西派内丹理论。《太乙金华宗旨》是产生于金盖山古梅花观的著作,赵卫东分析了从丘处机到《太乙金华宗旨》这一时期全真龙门派内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Leslie de Vries博士以宁波医生赵献可的著作研究为例分析了陈抟思想对晚明中医学的影响。
浙江区域道教的起源与发展是在中国道教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所以,本次会议的论文中也有一批是探讨中国道教的。道家是道教的渊源。张京华对“绝地天通”作了富有新意的解释。Thomas Sherman认为,《道德经》是用否定方法求得道的宗教真实性的。Robert Santee把《道德经》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邓立光从《道德经》出发区分了道家与道教在修真上的异与同。李慕如教授研究了葛洪的文学基本理念。罗海贤论述了葛洪的军事才能。大林惠运从食物营养学、药物学的角度剖析了葛洪《抱朴子》内篇的炼丹、和药求长生手段的正确性。潘显一教授研究了《抱朴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认为传统的认为《抱朴子》内篇为道,外篇为儒的观点不正确,内外篇均是道。Thomas Michael通过葛洪《神仙传》的研究得出结论,作为原始宗教的萨满教对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有影响。马晓坤考论了许迈与鲍靓的交游。王卡对敦煌本《三元威仪自然真经》作了校补。陈绍吟以原本《五符经序》为主研究了古灵宝经中的垂直空间观念。山田明广以涂炭斋为主论述了陆修静的修斋思想。杨燕对道教的禁忌作了初步的研究。韩秉方对长期影响佛道关系的老子化胡说进行了辨析,对佛道关系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丁培仁研究了《洞玄灵宝定观经》与司马承桢的“坐忘”修炼法的关系,认为后者源于前者。戈国龙研究了道教内丹学对老庄修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郑庆云阐述了《白玉蟾语录》对内丹修炼的启示。李显光对《混元仙派图》及其所及的人物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松下道信在摘要中讨论了白玉蟾与全真南宗的形成的关系。郭武论述了净明道与金丹派南宗的关系。Stephen Eskildsen对内丹中的剑究竟是军事艺术,还是治疗仪式,亦或心理暗示作了有趣的探讨。刘固盛研究了长期生活于杭州的道教学者杜道坚的老学思想。马西沙先生分析了民间宗教的宝卷与道教的关系。张明学认为,明清文人画受道家道教的深刻影响。高星海指出,道教的形神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理论有深远的影响。Patricia Karetzky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仙人形象。蔡华对道教影响下的彝族西波宗教作了研究。李冬妮在实地调查吉镇的基础上对仙姑现象作了分析。张钦、查庆探讨了道教养生学的哲学基础。孙亦平论述了道教身心观的文化特质及其现代意义。Helena Motoh把金仙理解为文化的内向性与外向性。袁康就对《太乙金华宗旨》之光与大脑神经的关系作了探讨。潘一德著有《道教初级修炼养生法》。李刚教授认为,道教对死亡的超越是中国人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形神统一、形神可固,人可修炼成仙是超越生死的依据。Anthony YC Chan论述了安逸人生之道。李玉用论述了道教的自由精神。Maja Milcinski教授论述了道家在跨文化对话中所能起的角色。吴光研究员对开创道学研究的新阶段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看法。
道家、道教与科学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方面。丁原明教授探讨了道家对于科学的价值,这是一个与前人观点有所不同的新观点。徐仪明论述了道家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关系。盖建民论述了道教与中国古代历法的关系。乐爱国探讨了道教戒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孙翀分析了基督教与道教对环境危机的有异有同的思考,冯琼脂阐述了道教生态伦理智慧的当代价值。
总的看来,本次会议对浙江区域道教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与浙江区域道教相关的中国道教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当然,应该看到,由于道教,尤其是浙江区域道教的复杂性,本次学术会议又是第一次专题研究浙江区域道教的学术会议,所以,尚有很多问题没有涉及或虽有涉及而研究得不够深入,例如,灵宝派、上清派的起源与浙江的关系,张道陵是否出生于西天目山并在那里修道,《太平经》的成书与浙江的关系,温州林氏道教世家等等,均是值得今后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