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淡化学科边界 细化学术分工”——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会谈学科整合与发展新模式

发布时间:2006-10-16 浏览次数:2021

      阳光灿烂,金桂飘香。一个世界前沿性的主题——“淡化学科边界,组建创新团队;细化学术分工,提升研究品位”——在经贸公管楼338室被教授们所热烈的讨论:
 
      院党委书记包迪鸿首先向教授们介绍了学院成立一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全院70几位教师中已引进的有12位博导、教授及师资博士后,并强调今后的人才引进更要体现国际化的特点。
 
      政府管理系主任部郁建兴教授,高度评价学院一年来教师们有较好的情感交流、知识交汇氛围的基础上,提出:“淡化学科边界 深化学术分工”的见解,并建议通过“议题化”的方式进行学科的整合与交叉,凝炼学术团队,力求探索高校科研组织方式的变革之路。
 
      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系主任李金珊教授谈到,在向外国学者介绍系名时常犯难,因为“公共政策”是个大概念,与其它系名在学科划分上重叠交叉之处甚多且模糊。从研究的角度看,交叉、合作、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但我校在考核体制上进行配套和激励及不适应。
 
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王沛民教授,从我国学科门类设置的历史沿革和浙大学科整合的存在问题二个方面,指出学科及其整合应从“研究、教学和组织”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叶鹰教授,在介绍了所在系研究团队整齐、研究内容跨度大(情报学偏理工,档案学偏人文)的特殊性,提出了以博士点申报和整合全校相关研究力量为重点的学科发展思路。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次芳教授尖锐指出,从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看,传统含义上的整合意义不大;整合不是变成一个东西,而是“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整合是激发更多的交流、沟通、交叉与合作,要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围绕大问题(如城市化问题、农民工问题)出科研的“拳头产品”。为此要通过组建多元交叉型的“创新团队”进行大项目攻关,并建构体现“院自主考核权”的以团队为导向的配套考核制度,突破现有的以个体为导向的考核方式。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一气呵成抛出六大思考的问题:整合指什么?整合的目的是什么?整合的主体是谁?整合的问题在哪?整合的方向与原则如何设定?整合的具体操作如何展开?
 
      姚先国教授认为:
1.整合指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互补、发展,而不是行政式、学科目录式的整合。
2.整合的目的不是“削足适履”,而是调动积极性,出更多更大的成果。
3.整合的主体是教师,其中教授、学科带头人负有更多的责任。
4.以前学科交叉整合的问题不少,真正的整合要处理好四对矛盾:①淡化学科边界与细化学科分工的矛盾;②鼓励科学交叉与凝聚学术方向矛盾;③激励合作攻关与强调个体考核的矛盾;④制订统一规则与认可个体差异的矛盾。
5.整合的方向与原则是:以教授为学术主体、以项目课题为交叉纽带、以研究机构和学生培养为两大平台,以成果与发展为最终导向。
6.在围绕多元交叉型的“创新团队”组建的基础上,调整完善还只具过渡性质的定岗定级考核体制,探索符合学科规律发展的新模式。
 
      教授学术午餐会时间不长,然而交流的信息量很大、见解的含金量很高。本次教授会由召集人余潇枫教授主持,靳相木、陈大柔、胡税根、戴文标、陈建军等教授积极参与。教授们一致同意今后要进一步突显讨论的专题性与系统性,并采取一人主题发言、众人共同追问的讨论方式,深化对学科整合与发展问题探索,以形成可行的努力方向与措施。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
                                                                                         2006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