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 C. Traugott、孙朝奋来我校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06-10-27 浏览次数:2483

      2006年9月5日-9月6日,受我校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E. C. Traugott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来我校作了题为“语法化与构式语法”、“语法化与构式的动态呈现”、“汉语处所构式的两个条件及语法化”等三场学术报告。
      Traugott教授在“语法化与构式语法(Grammatic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Grammar)”的学术报告中,对当前国际语法化研究的状况作了全面而深入地介绍、论述了语法化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分析和评论了现今语法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派别,回顾了早期语法化研究的成果以及尚有分歧的部分问题,展望了语法化研究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以英语中带有“a bit”的双名词(binominal)构式的语法化进程为例,重点阐述了构式语法,特别是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的理论在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在题为“语法化和构式的动态呈现”(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Construction)的学术报告中,Traugott教授首先分析了语法化研究的背景,讨论了“语法化”、“构式”、“动态呈现”、“固化”等概念及其关系,并重点以双名词表分结构发展成程度补语构式为例,论证了构式语法中的作为语义-形式对的构式可能是动态呈现的,不断变化的配列会导致凝新构式的凝结,特别是在影响宏观构式的中观构式层次上,这种状态更加突出;构式语法中的构式是可以语法化,而且这种语法化同样表现出语法变化的单向性特点,即越来越抽象、概括、巩固,越来越具有非组合特征;大多数“新”结构都是在类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尽管它的变化机制是临近的重新分析。
      孙朝奋教授在“汉语处所构式的两个条件及语法化”的学术报告中,首先分析了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直有较大争议“上、下、里、外”等方位词的语法地位,然后通过分析丰富的历代语料,论述了现代汉语“在”字处所构式的语法特点,并证明“在”字处所构式在元明之际基本形成,而“在”字语法化的过程中,搭配限制和多音节限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Traugott教授是著名历史语言学家,曾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是国际著名的语法化问题研究权威,她的同行孙朝奋教授也是著名的历史语言学家,主要从事历史语法等方向的研究。他们的学术报告对推动我校的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与语法化有关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200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