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论坛系列讲座——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学术规范化运动
发布时间:2006-11-21 浏览次数:2057
2006年11月20日晚,西溪校区邵科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7点整,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邓正来教授开始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学术规范化运动”的学术演讲。
邓教授曾经是一位独立学者,在经历了体制外向体制内的转变之后,对于学术界一些问题的思考有着其独特的视角。整个演讲主要分三大部分,分别是:为何要进行学术规范化运动,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及其任务,学术规划规范化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及其任务。
邓教授认为,学术腐败问题之所以在中国学术界屡禁不止,除了个人学术道德修养缺失这个因素以外,主要是因为国内学术体制和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合理评价体系的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尚未建立所致。“中国学术规范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部分学人发起的,开始是试图建立一种符合知识生产本身逻辑的学术规则,并对产生学术规范问题的原因进行追究和反思,进而建构起中国学术的自主性。
邓教授指出,前十年(1990年-2000年)的学术规范化讨论只是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第一阶段。学术规范化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还更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营造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长传统,等等。
邓教授也指出了第一阶段的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缺失严肃的学术批判——除了一些揭露抄袭剽窃现象的文字以外,几乎读不到深刻涉及“知识增量”的学术批判文字;二是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机器的性质和产品质量等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是将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向第二阶段的时候了。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既有的知识生产机器进行反思和批判,来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形成。中国学术规范化的运动必须植根于学术界的土壤之中,由广大知识分子自己通过对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反思和批判来实现其目的。
邓教授也指出了第一阶段的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缺失严肃的学术批判——除了一些揭露抄袭剽窃现象的文字以外,几乎读不到深刻涉及“知识增量”的学术批判文字;二是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机器的性质和产品质量等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是将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向第二阶段的时候了。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既有的知识生产机器进行反思和批判,来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形成。中国学术规范化的运动必须植根于学术界的土壤之中,由广大知识分子自己通过对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反思和批判来实现其目的。
邓教授整整一个小时的演讲,以其卓越的见解、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本次演讲由胡建淼副校长主持,他对邓正来教授的演讲作了精到的点评。最后是听众提问环节,在场的同学及老师积极踊跃地向邓教授提出了许多问题,邓教授一一作了详细解答。报告会结束时,会场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师生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了对邓正来教授学术修养的由衷敬佩和对这次精彩演讲的诚挚谢意。
邓正来教授简介:
邓正来,1956 年2月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1998-1999年受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3年受聘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西北政法学院名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中国书评》和《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西方自由主义的研究。主要论著有《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邓正来自选集》、《自由主义社会理论》、《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等;主要编著有《国家与市民社会》(与亚历山大联合主编)、《中国书评选集》等;主要译著有《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法律史解释》、《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主编兼主译)、《民主、宪政、对外事务》、《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主译)、《哈耶克论文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和庞德《法理学》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