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名发展中国家官员浙江取经受益深
发布时间:2006-12-25 浏览次数:1758
新华社杭州12月19日电(记者 姜瑞)19日下午,在浙江大学的讲堂内,来自厄瓜多尔的维克多 (Victor Hugo Briones Kusactay)先生从浙江大学副校长朱军手中接过了装订精致的结业证书。他激动地说:“这将是我得到的最珍贵的一份证书。”
维克多是厄瓜多尔对外贸易部的一位司级官员,和他一样,19日,43名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等32个发展中国家的官员都拿到了一份这样的结业证书,结束了他们在浙江大学为期半个月“小农适应全球化研修班”的培训。
“小农适应全球化研修班”是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受商务部委托举办的面向发展中国家官员的高级研修班。在15天时间内,有关中国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为来自各国的学员介绍了中国发展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研修班采用专题介绍、座谈交流和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就反贫困与小农全球化、农村工业化与小农发展、农业组织化与小农发展、现代农业等在内的课题进行了讲解。同时还结合讲课内容组织研修班学员对中国一些代表性地区,如浙江诸暨、广西南宁和北京等地进行了调研和实地考察,增进了学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感性了解。
各国官员从半个月的培训中都受益匪浅。巴布亚新几内亚农业和牲畜部的地区司司长雷卡·孟(Leka Mou)在培训班闭幕式上代表全体学员饱含深情地说:"从8个讲座以及实地考察中,我们收获了大量关于中国的重要信息,诸如农业的多种经营。我们深深有感于中国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制定的高度责任感。"Leka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农民生活水平低下,难于获得政府道路、市场、救助、教育等公共服务的现状下,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兴建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体系、方便农民信贷等基本手段克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
来自塞尔维亚的玛丽嘉·尼克利奇(Marija Nikolic)女士是贝尔格莱德大学的一名农业经济学专家。在走访了中国农村、欣赏了中国的秀美风光后,第一次来到中国却对中国印象颇深的她说,非常感谢中国政府举办这样的研修班。通过研修班,她不仅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也结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亲自了解了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这种机会非常难得。"她说,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验非常值得塞尔维亚借鉴,"研修班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帮助。"
事实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建成了像公路、桥梁、电站、医院、水泥厂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项目,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副局长夏云贵说,邀请发展中国家官员来华参加研修班,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一种新的合作方式。“中国有句古训’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举办发展中国家研修班的目的,旨在向各国介绍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相互交流与探讨,使学员从中得到启迪,帮助他们回国后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受国家商务部委托,浙江大学已成功举办过三期这样的培训班,前后共有几十个国家的官员参加,主题都是介绍中国的反贫困经验,这一次是规模最大,人数最多。
信息来源: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12/20/content_8836395.htm
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20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