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组织: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指导下的学生三农协会
发布时间:2007-01-04 浏览次数:1790
2006年12月11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在重庆大学顺利闭幕。在该文化节上,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荣获“全国高校十佳学生社团标兵”的称号。消息传来,学校团委、学工部以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农学院、生工学院等“三农”协会的相关指导单位老师和“三农”协会的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对他们几年工作的充分肯定。
浙大“三农”协会的成长离不开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卡特)的支持与指导。回首三年前,也就是2003年4月的一天,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黄贤清和张栋梁(“三农”协会的第一届负责人)找到了“卡特”主任黄祖辉教授,向黄老师表达了想成立“三农”协会的意向。早就想尝试成立学生支农组织、提高学生素质的黄祖辉教授,在听到这个消息并了解了他们的具体设想后立即表示,“卡特”愿意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并欣然担任“三农”协会的顾问。在协会的成长历程中,“卡特”在学术指导、活动选题、活动策划、下乡实践联系以及经费等方面都对“三农”协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三农”协会本着“塑造自我,影响他人,服务社会”的宗旨,在一系列的社会调研,社会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中,激发了浙大学子关注中国“三农”,投身“三农”的热情的同时,切实地继承和发展了浙大人的求是精神和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尽己所能地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协会三年多来先后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奖励并受到新华网,中国教育网、中青在线、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各级媒体的关注,协会成员从一开始的只有十几名学生成员,发展到目前的核心工作人员100余名,会员1000余人的规模;累计参与协会活动的师生超过10000人/次;安徽、河南及浙江江山、湖州等7省20多个县市都留下了浙大“三农”协会成员的身影。
大学生通过自组织的“三农”协会活动,不仅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协会在活动的开展中,会员的组织与策划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协会成员中有多人荣获浙江省优秀实践个人,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杭州市西湖区十佳青年志愿者,浙江大学十佳志愿者等各类奖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多来,“三农”协会协助浙大“卡特”完成了国家、省部级20余项课题的社会调研、数据处理等工作;“三农”协会的许多同学参与到了老师的课题当中,既获得了宝贵的学术锻炼的机会,得到了“卡特”老师的热切指导,学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卡特”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黄祖辉教授因此说到:“实践表明,大学生通过健康的社团组织与活动,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广阔视野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三农协会也是研究院探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育学生模式的一个很好尝试。3年多来,在研究院的指导下,三农协会的同学们深入到了省内外的众多农村开展实践活动,并且还带动了大批的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很好的增加了同学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避免了眼光只停留在学校、只盯着课本,做到了‘立地’。同时,研究院还指导同学们探索建立全国一流的学生社团组织,指导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告诫他们眼光要放得远一些,高一些,不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去年三农协会独立承接的西湖区三墩镇政府的关于农民工培训的课题和在卡特郭红东老师指导下即将就要出版的由三农协会同学们完成的《中国村官故事》,就是一个‘顶天’的很好尝试和体现。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黄祖辉教授最后说到:“浙大三农协会的成长夜离不开其它指导单位的辛勤付出,我们希望三农协会的同学要戒骄戒躁,在以后的时间里更加积极进取,努力开拓,为学校探索出一条塑造自我,自我培养,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新模式,积极响应浙江大学举全校之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服务地方发展及国家的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