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签约教授张晓波博士阐释“资源禀赋与中国区域发展”
发布时间:2007-04-03 浏览次数:2373
4月2日,CARD论坛第26场报告会在卡特楼报告厅举行。CARD农村经济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高级研究员张晓波博士为研究院师生作了题为“资源禀赋与中国区域发展”的报告。本次论坛由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主持,CARD数十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张晓波博士致力于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地区差距、收入分配和反贫困、经济增长、农村公共投资和公共品供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张博士提醒大家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往往来自对现实的观察。他的报告便是从一次在贵州调研的亲身经历谈起:贵州是中国自然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仅以煤炭为例,探明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五位,然而当地的农民甚至还在为冬天取暖发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飞速上涨的房价、奢华的政府大楼和歌舞升平的娱乐产业……
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触动了张博士进行学术探究的渴望。除开市场发育程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日益改善、资源价格持续提高这些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中国的区域差距在不断扩大。一国内部不同地区是否也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现有文献对该难题从开放程度、地理位置、财政以及政治因素方面给出了部分解释,但这些似乎远远不够。张博士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利用1985到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来分析资源禀赋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关系。初步的观察证实了资源丰裕程度与人均GDP增长水平、人均消费增长水平、减贫的速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接下来的单变量计量检验结果也同样令人兴奋。然而,对文献的深刻理解让张博士不敢盲目乐观,他不得不揣摩加入更多变量后结果是否一致并且稳定。果然,加入了相关变量后“资源丰裕程度”不再显著,即便是将面板数据按每五年一截分段以四倍增加样本数量的情况下也如此。
究竟是“资源诅咒”无中生有还是“资源诅咒”盗亦有道?在同时考虑多个变量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单独研究内陆省区的样本以控制区域差异,并分别观察资源丰裕程度对人均GDP增长水平、人均消费增长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水平的影响,以及资源丰裕程度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主体消费水平的关系,张博士最终成功揭示了“资源诅咒”的作用机制。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也可以为此提供辅证。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根据《矿产资源法》的规定,1986年以前矿产资源开采权属国家所有,自1986年特别是1994年以后矿产储量规模为小型的矿床允许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地方政府往往迫于财政压力,通过出售矿产开采权的“捷径”来解决眼前问题。加之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政府官员的利益与百姓利益严重脱节。依附于地方政府的司法机构难于解决开采者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冲突,更不愿公平分配资源租金。
通过科学有力的论证,张博士得出三点重要结论:资源丰裕程度与GDP增长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资源丰裕程度与消费增长的关系更为密切;自然资源的产权安排是“资源诅咒”是否灵验的关键原因之一。
在这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后,张博士和与会的师生就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互动交流。他不仅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个相关问题,还真诚勉励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发扬刻苦精神,加强基础和规范训练,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素养,从小处着眼充分挖掘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这座学术研究的“金矿”,在国际舞台奏响华丽乐章。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