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国话语权问题及其研究”座谈会举行
发布时间:2007-04-19 浏览次数:2173
4月16日下午,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就“中国话语权问题及其研究” 在玉泉校区邵科馆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亲临会场并作了重要发言,我校副校长胡建淼教授、人文社科处处长罗卫东教授出席了座谈会,法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传媒学院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天津商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等二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会议由外语学院副院长范捷平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施旭教授首先就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近期工作计划及长远目标做了讲话。他说,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在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也走向中国的国际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心的创立,具有社会和学术双重目标:一是为了切实地关怀和研究中国自身以及整个人类的话语现象和话语问题,以使中国自觉和提高,并促进中国和世界顺利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二是为了逐步建立既立足于本土又放眼于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文化多元的话语研究范式,以使中国学术界能以自己的声音和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学术界进行平等而和谐地交流,最终促进中国学者学术上的真正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施旭教授提出了话语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在2007年下半年以中心的名义和专刊的形式组织发表一组关于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文章,以杂志和专刊的形式引起大家对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问题的注意和兴趣;组织编写和出版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教材;引进并翻译一套西方关于话语研究的书籍,作为国际杂志《话语与多元文化》的主编,施旭教授也将把中国当代话语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定期举行有指导意义的学术研讨会,帮助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具体的科研工作;建立一个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语料库;开辟一个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网站,将已有的资源整合向公众开放;在2007年年底召开全国范围内的当代中国话语研讨会;加强外语界和当代中国文化界交流与合作,把话语学研究和法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传媒学等的研究结合起来,首先在浙江大学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公共平台课程,从话语研究的角度切入人文学科,并以话语为纽带把分离的人文各学科联结起来,使人文学科的学生能博采众长,扩大视野。与此同时,开设当代中国话语国际硕士班,吸引国际学生来浙江大学从话语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文化。
施旭教授的讲话引起了在座各学科学者与专家强烈的兴趣,并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罗卫东教授首先对施旭教授举办的第二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指出这次会议是在文化上把中国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和西方学者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罗教授还提议把中心即将建立的当代中国话语语料库作为一个部分融入学校其他学科如认知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仿生学等的整体语料库中。
随后,我校范捷平教授、王小章教授、吴宗杰教授、张文军副教授、刘华副教授、翁里副教授、天津商学院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的赵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黄教授等就话语研究与传统语言学的区别问题、话语权的问题、语料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最后,李司长为中心第一次会议作了精彩的总结发言,李司长指出现在我们社会对话语研究有很大的需求。在话语方面,李司长觉得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比如说,话语结构模式、话语权等,李司长认为,如果我们能在世界学术界形成一个中国学派或东方学派将是相当好的一件事情。他希望中心能够做到跨学科、跨院校、跨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期待着这方面的研究成为我们国家新世纪发展的推动力。
最后,胡建淼校长代表浙江大学对李司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中心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人文社科处
外语学院
人文社科处
外语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