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文明和谐与创新之路——“浙大东方论坛”首次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07-04-23 浏览次数:1930
由浙江大学主办,人文社科处和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浙大东方论坛”首次学术会议“文明和谐与创新国际论坛”,4月17日至19日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埃及、土耳其、西班牙、日本1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当今世界主要文明区和文化系的跨文化研究学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论坛共收到论文37篇,在会上发表报告的有35人。校党委书记张曦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庞学铨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在闭幕会上对本次论坛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
张曦书记说:“在过去的五千年中,人类文明步履蹒跚,曲折前进。在这漫长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间有冲突,有战争,也有对话,有交融。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导致了新观念的萌芽,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思想火花,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纳,孕育出了人类文明的累累硕果。”张书记对浙大人文社科教师参与文明对话、促进文明和谐寄予厚望,指出:“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是近代中国最早按照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建立起来的大学之一,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一直以来,浙江大学非常重视人类文明史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今天,浙江大学秉承传统,依然重视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及交流。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是浙江大学的重点研究机构,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跨文化研究特色。面对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才能找到正确而有效的解决途径;我们只有通过相互的学习,才能构建起一个和谐而美好的世界。”
论坛围绕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合作与发展、世界文明间的历史关系与未来展望、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与自主创新等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次高学术水准、平等对话、自由讨论、对当下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学术盛会。
1.广泛交流了关于世界文明和谐与创新的理论观点。
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和在会上的报告,涉及内容广泛,探讨角度多样。在研讨内容上,大致有五类:一是从理论上系统探讨文明的冲突与共存的辩证关系,讨论文明和谐与发展的前景;二是研究西方文明的合理因素和普世价值,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创新之路;三是思考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及对世界文明的可能贡献,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四是讨论宗教面对多元文化、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提出如何加强宗教对话走向共存和谐的设想;五是从文化与人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法学、诠释学、公民教育、现代性问题、正义理论、社区文化等不同角度探讨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共存与和谐发展问题。在所涉地域上,有欧美文明区、东亚文明区、印度文明区、中东文明区。在研讨方法上,有专案性的实证研究,也有普遍性的理论探讨,有从本国本区域文化的特点出发,也有从不同文化异同的比较出发。
与会学者们的报告与研讨,紧密围绕会议所确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当今世界文明现状与发展的观点,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未来社会文化可能发展的大趋势中,认识文明对话交流的必要性,探讨有效对话的可能模式,强调跨文化交往对世界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肯定文明和谐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会议发表的观点多样,会议过程气氛活跃。可以说,本次论坛本身就实践和体现了不同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追求文明和谐的理念和宗旨。
2.21世纪推进文明和谐与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与会学者认为,文明共存是人类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文明和谐与创新是人类理想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谐就是要倡导文明的个性独立,共享文明的普世价值,形成人类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在全球化中,文明的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悖论,但正是这种悖论关系使创新本身永远充满内在动力与发展生机。
关于当今世界文明关系的现状,是论坛集中的话题之一,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文明对话、交流与谐已成为当今世界文明间关系的主流;二是认为冲突与对话是全球化时代文明间关系的现实,也是世界文明未来发展的趋势;三是认为当前世界虽然存在文明对话现象,但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所谓的“全球融合”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在“全球分裂”的多元文化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实现“普世和谐”的理想。
许多学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过去的五千年中,人类文明步履蹒跚,曲折前进。在这漫长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间有冲突,有战争,也有对话,有交融。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导致了新观念的萌芽,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思想火花,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纳,孕育出了人类文明的累累硕果。世界文明冲突和共存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没有冲突就不会有共存,没有共存,冲突也会因缺乏张力而失去意义。因此,要承认文明冲突的历史与现实,真正理解冲突与共存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创新发展。
按照享廷顿的说法,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上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描写,这就是世界文化冲突的根源。因此,从观念上说,实现文明共存和谐的前提是承认不同文明的平等地位和共存可能,文明间需要彼此理解。只有以敞开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呼唤多元论、宽容和跨文化、跨宗教的开放,相互包容,互相学习,反对各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思维方式和行为,才有可能实现世界文明的共存发展,传教式的对话只能增加彼此间的成见。
3.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创新
有不少学者的论文和报告讨论中国文化的自身特点与内在矛盾,探寻它对世界文明的可能贡献,以及在当代的复兴和创新的出路。
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涵盖广阔,是世界上的主体文明之一,它有自己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现实基础,也从各个方面受到世界文明的深刻影响,是在不断自我反省,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在与世界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儒学,主张伦理孝道、天人和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追求文明和谐提供了许多思想资源。和谐是创新的至高律法,也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最高理想。因此,中华文明的不断创新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要求,对世界文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文明的关系是既有差异冲突,又能共存发展。一些论文具体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儒家和基督教在基本信念上的差异,探讨中国文化在当今时代复兴的可能与出路。全球化给中国文化的自我反思与复兴带来了挑战和机会。但中国文化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化包含着诸如普世主义与种族中心主义、总体本位与个体本位、发展科学技术与科学主义泛滥、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文化心态等内在冲突。要求我们既要有文化上的主体意识,发掘其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和特有价值,又要在贯彻普世性价值与重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之间,在发展科学技术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更要善于吸收西化文化和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给它新的诠释,在当前人类面对的最大课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为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许多西方学者正从多方面来思考当前面临的文化危机,以适应全球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寻求文化的未来发展。一些学者呼吁,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也需要我们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必须冷静思考自身特点、反思自身弱点,在此同时,还要重新认识并真正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和普世价值,研究这些因素对中国社会究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由此来重新检查我们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检查我们对待自己文明的态度,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使中华文明走向真正意义的复兴。
4.宗教在全球化时代应从对抗走向对话。
本次论坛关于宗教比较、宗教价值和宗教对话的论文有多篇。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也对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宗教文化具有的普世性直接关系到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为不同宗教在面对当代全球性问题时采取统一立场,实现彼此对话,迈向全球宗教伦理提供了可能。今天,基督教和其它宗教的官方对话已在全球化背景中展开。传统宗教特别是基督教需要继续反思并调整自身的传统教义,从其他宗教文化或世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真正意义上和其他宗教文化展开深度对话,以便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道路。
许多学者还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和方面提出了不少关于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和谐与创新的有重要价值的观点。
与会学者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研讨及以后大家的进一步交流合作,一定能更好地推进21世纪世界文明的对话、交流;并呼吁各国大学和文化研究机构,各文明区、文化系的跨文化研究人士,以开放的态度,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创新发展,推进世界多元文化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和谐共存。
“浙大东方论坛”是由人文社科处组织发起的一个全校性的高层论坛,旨在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性、交叉性、国际性”的发展理念,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发挥浙江大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调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从事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积极性。论坛以“开放、前沿、交叉、综合”为宗旨,以评述报告、专题演讲和深入的自由讨论为基本方式,结合有效的传播手段,力求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论坛。
“浙大东方论坛”设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两个系列。学术讲座系列已先后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著名旅美华裔作家白先勇、吉林大学邓正来教授,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国家语委李宇明教授,北京大学汤一介、乐黛云教授作演讲。“文明和谐与创新国际论坛”是学术会议系列的首次会议,2007年还将计划推出“区域发展与地方治理高层研讨会”(5月31日-6月2日),“认知与文化研究高层研讨会”(9月)等3-5次高层学术会议。 人文社科处
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