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2007十所高校文科学科发展规划要点

发布时间:2007-07-12 浏览次数:2506


北京大学:以管理求跨越 以合作求发展

        2007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重点主要有:一,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学校计划以学科群的形式,加强教师的动态合作,加强院系之间的协作,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并积极探索开展跨学科群的交叉研究的合作机制。2007年学校将筹措专门经费,对全校文科各院系在院系文化、基本制度建设方面予以支持。二,鼓励创新,崇尚精品,营造宽松和谐追求卓越的学术环境。北大以基础研究见长,学校将探索建立一个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科技评价体系,同时继续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坚决抵制各类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营造一个既鼓励自由探索又严谨诚信的学术氛围。三,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构建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和数据平台。2007年,学校将继续加强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系统的建设,并通过去年成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开展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动态跟踪调查,积累中国经济社会变化第一手系统资料,成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展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数据平台。四,扩大交流、加强对话,展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风采。学校今年将根据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举办以最新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为内容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推进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今年将举办的第四届北京论坛(2007)将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为主题,突出“多元发展”这一核心概念,通过与世界顶尖学者的对话,展现中国学者,特别是北大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以创新和质量为重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工作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为主旨,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科研质量。

      科研工作以创新为主导。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学校文史研究院等7个“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为抓手,探索与实践科研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努力实现将创新基地真正建设成为开放性、国际化的研究平台。二是推进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加强文科数据库、文献资料库、实验室和调查中心等能力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与学科发展不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三是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健全文科科研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协调的功能。

  科研工作以提升质量为目标。一是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幅度提高各类研究项目的完成率和结项率,力争多出高质量的优秀成果。二是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实行开题、年度报告和中期检查制度,以提高项目的研究质量。三是将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推动学科交叉,实现跨学科、跨院系、跨领域的研究。四是整合科研力量和科研团队,凝聚科学研究方向,有计划地组织若干重大课题,力争产生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武汉大学:五大战略推进人文科学持续发展

  2007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将继续按照《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高端、聚合、对话、原创”的核心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高端引领战略、优势集成战略、国际对话战略、智库锻造战略、源头创新战略等五大发展战略:高端引领战略,旨在打造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使研究能够站在高端位置,处于前沿地带。优势集成战略,旨在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集成优势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形成研究特色,凸显比较优势,在跨学科研究的层面上培育新的生长点。国际对话战略,旨在突出对话意识,拓展对话渠道,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智库锻造战略,旨在提升和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活力。源头创新战略,旨在创造条件,涵育精品。

  围绕以上五大发展战略,2007年武汉大学将继续推进专职科研编制的建立,继续评选“珞珈特聘教授”、实施“学术新锐”培养计划、加强高端团队建设;将组建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中国边界研究院等多个大型跨学科研究平台,举办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文科院长发展论坛;以重要研究机构为龙头实施“国际学术之伴计划”、组织中青年学者开展“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追踪”;构筑“珞珈智库”,举办面向社会各界的“珞珈智库论坛”;继续整理出版“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珞珈讲坛》、《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

四川大学:规范管理  重点跨越
                        
  2007年是四川大学改革年、质量年。学校将以 “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实施《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契机,以“985工程”创新基地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龙头,带动社科各项工作的开展。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工作包括:

  一是规范管理。包括在开展校内外调研基础上,形成改革体制、规范管理的新举措;在学科关联度高的多个学院之上成立跨学院的大学科门类的研究院和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认真开展校批科研机构的检查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班子换届工作;制定有关制度,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服务意识。

  二是重点跨越。加强“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和促进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国际关系—民族学—社会学—区域经济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重点跨越,以带动整体发展,同时大力加强有条件的社会科学学科快速发展,加快整体前进步伐。扎实做好有国家重点学科的迎评工作、新增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组织工作和新一轮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组织工作;强化学科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经费使用与国家学科评估结果挂钩。

  三是倾斜青年。启动“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人才基金”计划,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潜心科研;实施青年教师海外培训计划,促进优秀青年人才的尽快成长。

  四是瞄准国际。进一步着重加强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的建设,努力引进拔尖科研带头人,搞好若干重大课题,发挥该研究所在全国高校“大学战略规划”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快“九寨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研究室”、“中德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反贫困国际合作中心”等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的建设步伐;制定并实施与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的全面合作计划,探索文科国际合作的新路子。

吉林大学:加强质量管理力度

      吉林大学将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出台《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实施意见》,大力强化广大教师的学术创新精神和学术道德意识,努力克服浮躁心理和短期行为,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二是继续遴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面向国内外招聘大师级学者,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培养一批有重要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的领军人物;有意识、有重点地扶植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发现和重点培养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新人,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加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加大高层次项目的组织力度,重点资助少量长期项目,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五是科研管理部门同科研单位签订科研成果贡献率的责任状,加大考核评估力度,确保CSSCI收录论文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增长20%。六是继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南京大学:建设“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

  2007年,南京大学将积极筹备“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为即将启动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的新增项目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南京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预研项目的评审工作,在经费有来源的情况下,可设立“南京大学长期资助项目”。为鼓励自由探索和出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学校每双年设立2—3个长期资助项目。资助周期为5—8年。每项每年资助3万元左右。为使获得长期资助项目的教师潜心研究,学校对其科研成果的考核不作具体要求,重点考核项目进展情况。同时,利用“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这个平台,对文科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举办“跨学科学术沙龙”,设立“跨学科研究资助项目”。

  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和一般科研机构的管理,配合项目管理办公室,对文科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进行中期检查;积极推动中文系“中国语言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和省委宣传部保持联系,推动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委宣传部共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的有关协调工作。另外,推进文科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与欧洲重点大学的文科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校文科国际化进程。                

中山大学:多学科交叉合作

      今年,学校将在进一步做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从多学科交叉合作入手,凝聚科研力量,争取形成若干既具有学术发展前景,又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新的研究方向,创造若干新的学术增长点,重点加以扶持,建设成一批有坚实基础和持续发展潜力,在国内能稳居前列的优势学科和方向。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做好6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3个省重点研究基地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努力促进各基地的协调发展和学术资源的共享。在科研总量继续增长的基础上,加强质量的提升,等等。

  积极推进“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建设。2007年将积极推进组建“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组建后的“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将在聘请国外著名学者驻校工作、多学科交叉团队建设、高水平学术交流、人文社会科学环境的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科研管理上,要从偏重科研立项管理向科研立项和科研产出管理并重转变,加强立项后的服务和跟踪;积极组织教师主动进行科研项目设计,参与到国家和地方科研资源的规划工作中去,变被动申请为主动立项;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各院系在科研评价中的独立作用,要从偏重学术研究向学术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对策性研究并重转变;加快科研信息统计管理体系的建设,尽快使文科科研管理信息进入学校统一的数据平台,并力争能与教育部的科研统计系统衔接;进一步提高科研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南开大学:把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

  2007年,南开大学文科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国家规划办的重要项目,应用型学科与基础学科项目,紧跟国家导向。现在学校承担的国家规划办和教育部的项目有20多项,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建设理论,城市支持农村、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问题研究,金融、外贸投资综合改革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正在努力,在今年把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借此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教研水平。学科方面也有几个重点,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有不少课题正在进行之中,有望在今年有重要收获,如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等。另外,还将联合天津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些横向研究,为本市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比如物流研究、人口研究等。

厦门大学:从行政型管理向学术型管理过渡

  今年,厦门大学的文科学科建设将把重心放在如何提高研究质量,作高水平研究,研究的高起点,研究方法的先进性,研究力量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术研究提出要求。

      学术评价上,从质量入手,把CSSCI期刊以上级别的论文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抓好“985工程”国家创新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基地建设工作。今年学校将会着力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放松对个别学科教师的培养。科研管理上,继续推动行政型管理向学术型管理过渡,科研管理部门更多地参与到学科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去,这方面的工作已卓有成效。另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提供政策咨询、研究报告等,比如福建省“海峡两岸经济区”方面的课题研究,不仅提供了学术支持,也争取了科研经费,从另一方面也是对本校科研成果的肯定,证明了学校的科研能力。

浙江大学:计划出台新的管理办法

  学校今年提出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建议选题有:当代认知科学重大理论及应用研究;《全宋画》整理与研究;中国法规审查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当代世界人权理论与政策若干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互动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研究;毒品戒断研究:以海洛因复吸行为的心理机制与防治为案例;创新土地制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今年,为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浙江大学将出台新的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规范科研机构的管理;加强顶层设计,组建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抓好“985工程”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重点研究中心的建设;办好东方论坛,开辟学科交叉论坛、社会热点论坛、青年学者沙龙、治学经验沙龙等板块;加强地方服务,进一步提升与杭州市等地区的合作层次。

信息来源:http://www.sass.org.cn/shkxb/articleshow.jsp?dinji=231&artid=17220&sortid=492
原载于《社会科学报》 2007年4月12日